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制备和内压试验方法
发布日期:1986-03-01
本标准用于制备具有规定几何形状的纤维缠绕压力容器试样,并在规定的条件下,进
行内压试验,以确定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表观拉伸参数。
1 方法概述
用两种芯模制备压力容器试样:
1.1 砂芯模:Y式样是在包覆有橡胶内衬的砂芯模上绕制的。固化后,用水将砂芯模洗出
,进行内压试验。
1.2 钢芯模:试样是在包覆有橡胶内衬,并钻有许多小孔的钢芯模上绕制的,固化后,同
芯模一起进行内压试验。
2 试样
2.1 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见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示意图。
2.2 标准试样:平面缠绕时,极孔直径为40mm,筒身段长为100mm;螺旋缠绕时,极孔直
径为60mm,筒身段长为20毫米。
3 设备
3.1 缠绕机
缠绕机应能按要求进行环向缠绕和螺旋缠绕,或平面缠绕和环向缠绕。
3.2 芯模
3.2.1 砂芯模
砂芯模是一种水溶性芯模,其制备方法见附录A中A.1。
3.2.2 钢芯模
制造钢芯模可用不锈钢或普通钢,制备方法见附录A中A.2。在进行内压试验时,钢芯
模留在容器内。芯模可重复使用。
3.3 固化装置
固化装置应具有固化试样时所需的温度范围,并且升温、恒温控制装置。固化温度偏
差应能控制在±5℃以内。
3.4 试验设备
3.4.1 内压试验系统应保证试验容器的加压速度在每分钟80~100kgf/cm[2]。
3.4.2 用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记录压力,应保证测压精度在±1%范围内。用应变片或引伸
计测量变形。
4 试样的制备
4.1 原材料贮存和条件处理
4.1.1 纤维应贮存在干燥的地方。缠绕前按纤维种类进行有关处理。
4.1.2 树脂及固化剂按厂方规定的条件存放,超过使用期时,不许使用。
4.2 芯模处理
4.2.1 砂芯模:在芯模表面涂脱模剂,包覆橡胶内衬。
4.2.2 钢芯模:清除芯模表面上的油污,涂脱模剂,包一层玻璃纸,包覆橡胶内衬。
4.3 缠绕与固化
4.3.1 在处理好的芯模上安好极孔嵌件(见附录A中A.4)。将芯模装在缠绕机上,测量芯模
外径,准确到0.05mm,调整缠绕机。
4.3.2 按规定的层数和规定的角度进行缠绕。湿法缠绕时,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8℃,相对
湿度50~60%,缠绕张力为纤维断裂强度的5~8%。
4.3.3 将绕制完的试样,放入固化装置内,按规定的固化制度固化。固化过程中,试样应
不断地转动,防止流胶。如果固化设备没有转动装置,应在放入固化装置之前,用红处加热
装置或其它热源将绕好的容器转动加热至不流胶后,再进行固化。
4.3.4 固化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试样编号。用钢芯模制造的容器试样在拆除接轴之后
即可用于内压试验。砂芯模制造的容器试样,用低于80℃的热水,将砂芯模洗出,即可用作
内压试验。
5 内压试验
5.1 对试样进行外观检查。
5.2 需要测应变时,粘好应变片。
5.3 按GB 1446《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的规定进行状态调节。
5.4 将容器与内压试验系统和记录装置连接,调准加压速度,先加初压10kgf/cm[2];检
查和调整试验装置,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卸压。
5.5 按规定的速度加压。记录压力和所对应的应变,直至容器破坏。记录破坏压力及破坏
情况。
5.6 每组试样不少于5个。
6 强度计算
压力容器的环向和纵向纤维强度以网格理论为基础进行计算。理论的基本假定:
① 在内压容器中,只有纤维承受外载荷作用,而基体的承载能力忽略不计。
② 纤维只承受轴向载荷、每根纤维的承能力相同。
6.1 计算
6.1.1 环向纤维的强度按式(1)计算:
PR
σfθ=------------(2-tg[2]α)…………………(1)
2tG[θ]
β
tGθ=-------×10[-5]×γθ……………………(2)
ρt
式中:σfθ——环向纤维强度,kgf/cm[2](MPa);
P——破坏压力,kgf/cm[2];
R——壳体的中半径,cm;
α——缠绕角度,度;
tGθ——壳体中,环向纤维的厚度,cm;
γθ——环向缠绕单位宽度粗纱股数,1/cm;
β——粗纱号数,g/km;
ρf——纤维密度,g/cm[3]。
注:1MPa=1N/mm[2]≈10.2kgf/cm[2]
6.1.2 纵向纤维强度按式(3)计算:
PR
σfα=-----------------…………………………(3)
2×fGα·cos[2]
β
tGα=--------×10[-5]×γα………………………(4)
ρf
式中:σfα——纵向纤维强度,kgf/cm[2](MPa);
tGα——壳体中,纵向纤维的厚度,cm;
γα——纵向缠绕单位宽度相纱股数,1/cm。
其余符号意义同式(1)、式(2)。
6.1.3 环向复合强度按式(5)、式(6)计算:
PR
σcθ=------………………………………………………(5)
tc
tGθ+tGα
tc=-------------…………………………………………(6)
Vt
式中:σcθ——环向复合强度,kgf/cm[2](MPa);
tc——壳体圆筒段计算厚度,cm;
Vt——纤维体积含量,%。
其余符号意义同式(1)、式(3)。
6.1.4 纵向复合强度按式(7)计算:
PR
σcα=-----…………………………………………………(7)
2tc
式中:σcα——纵向复合强度,kgf/cm[2](MPa);
其余符号意义同式(1)、式(5)。
6.1.5 根据记录的ρ—ε曲线,绘制环向和纵向σ—ε曲线,并取初始直线段计算相应的
弹性模量。
7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按GB 1446的有关规定。
8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按GB 1446规定。此外,还包括下列内容:
a. 增强材料类型;
b. 基体类型及固化制度;
c. 筒体的尺寸及封头尺寸;
d. 缠绕张力;
e. 层次分布;
f. 环向(纵向)缠绕单位宽度股数和环向(纵向)层数;
g. 缠绕时的环境条件。
附 录 A
芯模、密封内衬、封头及极孔嵌件说明
(补充件)
A.1 砂芯模
A.1.1 将洗净的细砂、聚乙烯醇(型号为D588)和水按下列比例混合;
砂:聚乙烯醇(PVA):水=100:2:6~7
A.1.2 将混合物装填在模具(半个芯模)中,放入烘箱内升温至110℃,保持6h,将水蒸发
掉。
A.1.3 将硬结的两段芯模粘结起来,粘结剂与制作芯模用的PVA相同,见图A1。
A.2 钢芯模
A.2.1 钢芯模用不锈钢或普通钢制成,并在芯模上钻孔,孔径为2mm,孔密度为0.44个/
cm[2]。见图A2。
A.3 密封内衬
A.3.1 钢芯模和砂芯模在容器绕制前必须包覆好密封内衬。内衬材料一般可采用J 03胶片
和9621橡胶。当胶片厚度为0.3mm时,要包覆二层,厚度为0.6~1mm时,可包覆一层。
A.4 封头及极孔嵌件
本标准推荐的封头曲面为扁椭球曲面,其它封头曲面型式可按需要自行选取。封头曲
面及金属嵌件见图A3。
曲面坐标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 0 3.5 18.7 22.5 25.5 28.0 30.0 31.7 33.2 34.4
y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由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其贤、林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