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玻璃纤维 连续纤维和定长纤维纱 平均直径 的测定
发布日期:1990-08-01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1888-1979《纺织玻璃纤维 连续纤维和定长纤维
纱平均直径的测定 横截面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定长玻璃纤维纱中的纤维,或连续纤维纱中的单丝的平均直径
(实际直径的平均值)的横截面法。
注:非仲裁试验时可采用纵向法,具体内容见附录A(补充件)。
本标准适用于纺织玻璃纤维纱及其制品。
不得将平均直径误认为公称直径,公称直径是用来命名纺织玻璃纤维纱所规定的
直径,其值近似等于单丝或纤维实际直径的平均值,以微米表示,数值修约为整数。
2 引用标准
GB 5434 纺织玻璃纤维术语及定义
3 原理
用显微镜的目镜测微计,观测包裹在深色不透明填质材料中纱线的横截面,并测
定纱线中一定数量的纤维或单丝的直径。
4 材料与设备
4.1 切片板,由厚度约为1mm的金属板制成,带有能构成直径为1.2mm圆孔的滑块
(见图1)。
4.2 三角座1],用硬木制成(见图2)。
4.3 深色的羊毛条2]或粘胶纤维纱。
4.4 锋利的刀片。
4.5 显微镜,装有螺旋式测微目镜,测微鼓轮的分度值约为0.2μm3],放大倍数
为500倍左右。
4.6 0.01mm分划尺4]。
采用说明:
1] 增加设备三角座及示意图。
2] 增加深色羊毛条为填质材料。
3] ISO 1888-1979提出显微镜光学系统的灵敏度应达到0.1μm。
4] 增加设备0.01mm分划尺。
5 操作步骤
5.1 切片
拉开切片板的滑块,将切片板垂直地插入三角座的缝隙中。
用足够量的羊毛或粘胶纤维包裹玻璃纤维纱,将此混合纱束放入切片板的圆孔
中,推上滑块,使纱束结构密实。
用刀片沿切片板二面整齐地切断混合纱束,断面要齐平。
5.2 纱束定位
将切片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先用显微镜的低倍数(如150倍左右)寻找目标,然后用高倍数(500倍
左右)把待测的纤维纱束调入视野中心,使纤维纱束的圆截面置于测微计的标尺下。
调节显微镜的微调螺旋,使玻璃纤维或单丝显示出明亮和清晰的圆面。
调节照明灯光,在保持便于读数的足够亮度下,使每一个圆面周围的光漫射减
到最少。
5.3 测量1]
转动目镜,使测微计标尺平行于载物台的横向,测量呈现在测微计标尺下的纤维
或单丝的截面直径。
如在载物台一次横向移动的视野内不能进行25根纤维或单丝的测量,再横向或
纵向移动载物台,继续进行测量,直至获得25根的测量值。必须避免对同一根纤维
或单丝重复测量。
记录刻度读数值,估读到半个分度值,此值相当于每一根纤维或单丝的直径。
6 结果表示
计算25根纤维或单丝的直径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至0.1μm,此值为构成
该纱线的纤维或单丝的平均直径,并计算这25次测量值的标准差。
7 测试报告2]
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试验方法;
b.样品名称、批号和平源;
c.试验结果,包括构成该纱线的纤维或单丝的平均直径和25次测量值的标准差;
d.试验人员、日期及其他。
采用说明:
1] ISO 1888-1979指出:对出现在测微计标尺下的纤维或单丝,如果不可能进行
25次测量,则沿另一根横截轴重新开始测量。
2] 测试报告内容增加了两项:b.样品名称、批号和来源;d.试验人员、日期及
其他。
附录A
纵向法
(补充件)
A1 主要设备
显微镜,装有测微目镜,放大倍数为500倍左右。
A2 操作方法
从测定浸润剂含量时经过灼烧的全部玻璃纤维纱中任取一束,截取长度10 ̄15mm,
放在载玻片上,用针把纤维分散开,将其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借助测微目镜测量25
根纤维或单丝的直径。
A3 结果表示
计算25根纤维或单丝的直径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至0.1μm,此值为构成该
一的纤维的平均直径,并计算这25次测量值的标准差。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归口。
本标准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广东省建材工业科研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伍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