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打算重拾工业经济之时,中国政府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抑制闲置产能。决策层要求各部门坚决遏制“过剩产能和重复建设现象”。
在确信经济复苏的种子已经萌芽之后,中国走向以调结构为主的经济之路。
不是超前就是落后,今年中国产能过剩的数字触目惊心。
以三大行业为例,钢铁消耗量预计为4.7亿吨左右,而产量将超过7亿吨;水泥产能将达2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三成。
另外,内外需的不振也令产能利用率偏低。占全球四成的电解铝产能为1800万吨,利用率仅为73.2%;七成以上产量靠出口的造船业产能为6600万载重吨,2008年国内消费量仅为1000万载重吨。
产能过剩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经济结构失衡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产能过剩并非洪水猛兽,它反而能够刺激行业竞争,是加速技术变革的一种特殊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在竞争不完全或垄断行业却总不能发挥好的作用。
在过去治理产能过剩的行动中,地方政府和工厂老板往往能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或直接或间接绕过政策设限,许多效益欠佳的厂商就靠贷款继续扩大生产,而今年信贷猛增使得这些企业更加如鱼得水。
实际上,中国现在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复杂,最大的挑战来自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钢铁和水泥等重工业。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和水泥生产国,也是最大消费国。如果剔除产能过多,就像10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对电力行业所做的那样,一旦需求回升,有可能出现一窝蜂建设产能的局面。
但如果不加限制,出口的回升速度也远赶不上生产率的提高,有效产能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抑产”带来重组机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政府在坚持宽松政策的同时也开始着手从深处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工信部组织制定的《钢铁行业准入条件》和《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已进入企业征求意见阶段。纵观近一段时间产能过剩行业的股票不降反升,涨停板块连连,也表明重组利好。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
按照我国2007年发布的全国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的水泥企业目录,全国共有60家重点支持企业,其中有12家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48家区域性大型水泥企业。而目前全国的水泥企业总数有5000多家。因此,未来的产业价格调整主要应是向60家企业倾斜,其中重点支持12家全国性大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对于钢铁、水泥行业来说,更直接且长期的动力来自于铁路的中长期规划。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透露,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现在的8万公里增加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达1.3万公里。
正是头顶“高效低碳”标签的高速铁路的惊人发展,让铁路运输重新回归主流。投资大亨巴菲特显然也认识到铁路的经济环保以及高效,尽管这得让已经拆掉的美国铁轨重新铺起来。
而在乘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京津城际高铁火车后,美国中西部高速铁路协会执行总裁RickHarnish已经在考虑,如何在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上与中国合作。
重点关注钢铁、水泥
对于国内市场,广发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余晓宜依然看好结构性过剩的钢铁和拥有区域概念的水泥。
尽管一部分品种的板材出现了过剩,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依赖进口。这些进口钢材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的冷轧、特厚板、高温合金板等品种。“这些都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空间,谁走在前面谁看得远,谁就能抢得先机,抢得市场。”
据了解,莱钢已在多个高端产品领域打开市场局面:新开发的欧标核电工程用H型钢已批量上市;系列新型门架槽钢,打破了国外异型钢的垄断地位,在国内已占到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作为京沪高铁项目螺纹钢主要供货商,将向京沪高速铁路工程提供55万吨螺纹钢产品。
目前,建筑钢材需求进入淡季,对于市场价格或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着房地产、基建等方面的需求将于明年开春开始集中释放,拉动长材消费,钢价还处于上升通道。
而水泥行业则体现出区域性过剩的特点。在投资继续稳固的前提下,行业中心或将转向区域经济,对于基本上不再给予批准的项目,在政府特别“照顾”的区域或许将给予利好,这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西部水泥上市企业将从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中受益。近期珠三角房地产新开工强劲启动,大量用水泥或将持续6~7个月,至少拉动目前至明年上半年水泥需求。
今年1~10月,铁路部门实现铁路基本建设投资3906亿元,同比增长87.5%。如果要完成6000亿的投资目标,最后两个月月均铁路建设投资需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在2009年最后的两个月,铁路建设投资增速也将回升到高位水平。这对钢铁和水泥行业的需求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