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醛纸质绕丝筒(原ZB Q23003—1987)
发布日期:1996-00-00
本标准适用于玻璃纤维工业中高速拉丝用的绕丝筒。绕丝筒由绝缘纸与酚醛树脂制成。
一、代号
二、规格
普通绕丝筒应符合图1规定,如需要特殊规格由供需双方商定。
三、技术要求
3.1 外观质量
外表面平整光洁,不允许有起泡、端面分层等影响使用的缺陷存在。
3.2 物理机械化学性能
绕丝筒的物理机械性能与化学性能应符合下表规定:
指标名称 单 位 指 标
吸水率 % 2.0及以下
比重及 1.22~1.32
耐丙酮性能 无显著变化[]
耐沸水性能 无显著变化[]
环向抗压强度 M P a (kgf/cm[2]) 88以上(900以上)
高转数性能 无破损现象
四、试验方法
4.1 外观
在光线充足处,取试件置眼前30cm处转动,以肉眼观察。
4.2 尺寸
4.2.1 量具:分刻度为1mm,长度为30cm的钢尺;内外径专用卡规。
4.2.2 试验步骤:以钢尺测量绕丝筒高,以专用卡规测量绕丝筒内外径。
4.3 吸水率
4.3.1 试验设备
4.3.2 盛水容器
4.2.3 干燥器。
4.3.2 试验步骤
4.3.2.1 将试件放置在盛有干燥剂的干燥器中,预处理2h后称后果,精确至1g。
4.3.2.2 试件浸没于常温水中,24±1h取出用滤纸擦掉表面水珠,然后进行称重,精确至1g ;在3min内称重完毕。
4.3.3 计算方法
W2 - W1
A=--------- × 100
W1
式中:A——吸水率,%;
W1——试件预处理后,浸水前的质量,g;
W2——试件浸水24±1h后的质量,g;
试验结果以每组试件算术平均值表示,取2位有效数字。
4.4 比重
4.4.1 试验设备
4.4.1.1 天平,感量为1g。
4.4.1.2 盛水容器。
4.4.1.3 细金属丝。
4.4.2 试验步骤
将试件放在天平上称其在空气中的质量,精确至1g;再用细金属丝的一端系住试件悬挂在常温水中(注意:试件应完全浸没水中,表面应无气泡),金属丝的另一端系在天平上,称试件悬挂在常无显著变化指明显变形、膨胀(起泡)、裂纹、颜色等。
温水中的质量,精确至1g.
然后取下试件,称金属丝悬挂在常温水中的质量,精确至1g.
4.4.3 计算方法
W
d = --------------
W - W1 + W2
式中:d——比重;
W——试件在空气中的质量,g;
W1——试件与金属丝悬挂在常温水中的质量,g;
W2——细金属丝悬挂在常温水中的质量,g。
试验结果以每组试件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取三位有效数字。
4.5 耐丙酮性能试验
4.5.1 试验设备
4.5.1.1 耐丙酮腐蚀容器。
4.5.1.2 工业丙酮。
4.5.2 试验步骤
将试件浸没于丙酮中2h后取出,用滤纸吸去表面丙酮,用手触摸并观察外观变化。
4.6 耐沸水性能
4.6.1 试验设备:加热装置及容器。
4.6.2 试验步骤
将试件浸没于沸水中,10min后取出,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珠,用手触摸并观察外观变化。
4.7 环向抗压强度
4.7.1 试验设备及试件
4.7.1.1 专用环向压力盘。
4.7.1.2 10t万能材料试验机。
4.7.1.3 从坯筒上切取试件,尺寸应符合规定。
4.7.2 试验步骤
4.7.2.1 将试件装入专用环向压力盘中,使试件一端平贴于压力盘侧板。
4.7.2.2 把专用环向压力盘装于万能材料试验机中,进行抗压试验并记录破坏载荷。
4.7.3 计算方法
σCB = ----------
2(b×c)
式中:σCB——抗压强度,Pa(kgf/cm[2];
P——试件破坏载荷,N(kgf);
b——试件宽度,mm;
c——试件厚度,mm。
试验结果以每组试件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取3位有效数字。
4.8 高转数性能
4.8.1 试验设备:转数大于11000r/min的拉丝机头,并配备具有安全装置的房间。
4.8.2 试验步骤:将试件装于拉丝机头上,然后开门,于门外启动开关。5min后关闭开关,取出试件观察。
五、检验规则
5.1 外观质量尺寸应逐只检验。
5.2 吸水率、比重、环向抗压强度、耐丙酮性能、耐沸水性能,高转数性能6项为例行试验。其中高转数性能每1000只为1批,其他5项5000只为1批。吸水率、环向抗压强度、高转数性能每批抽取5只作为试件;比重、耐丙酮性能、耐沸水性能每批抽取10只作为试件。
5.3 验收试验中发现某项不合格,再抽以双倍试件试验此项。如仍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其中,高转数试验不合格不再复试。
六、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 标志
每箱应标明:生产单位、产品名称、批号、数量、生产日期,并有出厂检合格证与注册商标。
6.2 包装
用纸箱包装,其中半数用纸张包裹,相间放于箱内。
6.3 运输
箱子应平放,运输时防止雨淋及机械损伤。
6.4 贮存
置于室内干燥处。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提出,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技术归口。
本标准由南京绝缘材料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永华、施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