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赣铁路横贯东西,醴茶铁路线通达南北,建设中的杭长高铁将设站醴陵;同时,106、320国道,沪昆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岳汝高速,均交汇于醴陵城区。对于原料、产品大进大出的陶瓷产业而言,醴陵的交通优势无疑有助于产业做大做强。醴陵陶瓷企业大多已采用天然气生产,燃料成本普遍下降,生产成本降低了10%,产品合格率提高20%以上,环境污染大幅减少。这无疑为醴陵陶瓷产业注入了后续动力。醴陵陶瓷“家底”的另一面对于1000亿产值的提法,记者在醴陵采访时也听到异议,甚至有人委婉地表示,“陶瓷产业做大到千亿也许是个长远梦想罢了”。醴陵陶瓷产业做大做强尽管优势明显,但醴陵人也意识到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不少。过多倚重日用瓷,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据醴陵市企业发展促进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9年全市陶瓷158.2亿的产值中,日用瓷、电瓷、艺术瓷分别占80亿元、65亿元、5亿元,建筑陶瓷、新型陶瓷产值还不到10亿元。
显然,日用瓷所占比重过大;高附加值的艺术瓷、新型陶瓷比重过小;而有助于迅速提升产业规模与实力的电瓷、建筑陶瓷,还存在着较大的拓展空间。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市场化分工协作有待加强。500多家企业,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还不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阶段。专业化的陶泥、釉料、制模、包装企业还比较少,大多数陶瓷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泥、釉、模”制作环节,导致投资重复、资源浪费与陶瓷产品成本上升,据初步估计,仅此造成的重复投资逾10亿元,损失产值超过30亿元。另外,包装设计、印制等相关产业,配套也不到位,特别是高档日用陶瓷与工艺术美术瓷所需的包装,本地生产不了需要外购,仅陶瓷包装环节,每年外流产值就在60亿元以上。这势必制约了醴陵陶瓷产品规模化生产、企业集约化经营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业内专家估计,因产业化程度不高、企业集约化经营不足,年损失产值逾100亿元。“旗舰企业”不多,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醴陵陶瓷产业产值过亿的企业不到10家,大多是中小企业,大中小企业间缺乏内在联系,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200多家中小陶瓷企业不是为大企业做市场化配套,而是盲目模仿大企业的产品和设计,挖人才,拼价格,导致行业内恶性竞争。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水平亟待提升。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中长期发展战略,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无法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产品设计缺乏特色和个性,同质化严重。据醴陵市企业局统计,醴陵500余家陶瓷企业自身用于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投入,总计不到1.5亿元,不足销售收入的1%。85%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为零。缺乏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只得跟风生产,市场上什么畅销就模仿生产什么,生产随意性较大。如,2007年以来,炻瓷、电瓷走俏,各路人马纷纷建厂或转产生产炻瓷、电瓷,致使炻瓷出口价格大幅度下降,电瓷在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销售价格无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