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转移的后遗症
2008年,对于圣陶坊来说是转折点。佛山政府在产业调整政策中明确指出,佛山的2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必须于2008年年底前将生产线全部迁离佛山,圣陶坊就是这200家企业中的一员。而当时距离圣陶坊新建的两条生产线的投产还不到两年的时间。
对于一个陶瓷厂来说,转移生产线,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将生产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而已。生产线的外迁是要伤筋动骨的,产生巨大的费用。因此,圣陶坊一开始拒绝和政府签订关迁承诺书,拒绝关闭位于南庄的厂房,成为第二批陶瓷企业整治范围中**的“钉子户”。
**终还是没能熬过政府的软磨硬泡,圣陶坊只能乖乖就范。
虽然新生产线**终顺利在广东新会落户,但对于一个背井离乡的企业来说,适应期的疼痛才刚刚开始。比起大量的转移费用,克服水土问题的挑战性更大。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圣陶坊的厂房又从新会转移到恩平。”知情者向记者透露,一再搬迁,不仅产生巨大费用,使得圣陶坊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而且频繁的搬迁使得企业的元气大伤。 相关报道:
圣陶坊关门歇业供应商上门追款
玻璃大门用铁锁锁上,企业展厅里乌灯黑火,往日热闹的圣陶坊陶瓷有限公司内静悄悄,工作人员踪影全无。与其对应的是,在公司门前,是一群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均在议论纷纷,指指点点,“我有80多万元”、“我有10多万元”……这是12月7日中午11点30分左右,记者来到佛山市石湾张槎大江江海路10号佛山市圣陶坊陶瓷有限公司楼下看到、听到的一幕幕。 记者看到在紧锁的玻璃门上贴着由佛山市禅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发出的《集体争议应诉通知书》、《开庭通知》、《集体争议仲裁申请书》、《举证告知书》等文件,从上述各种文件中记者了解到,原来从11月30日开始,圣陶坊陶瓷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停产歇业,而企业员工的工资以及相关赔偿并没有得到企业的妥善处理解决,于是,企业员工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为自己追讨欠薪和相关的赔偿。而通过门口聚集人群的口中,记者了解到,圣陶坊欠下物流商、配套配件供应商的款项并没有结清,也找不到企业的负责人,致电也无人接听,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从各方来到企业了解情况。
员工欠薪达150多万元
大门上贴的《集体争议仲裁申请书》由佛山市禅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12月6日发出,申请人为霍锦成、谭雄剑、王倩韵等合计82人,他们共同申请企业支付他们2010年10月份至11月份的工资、经济赔偿以及报销费用,总金额共计1528658.61元。为了了解清楚员工与企业间的赔偿问题,记者12月9日下午14点40分左右分别致电申请人霍锦成、谭雄剑,但得到的答复均为:“暂时不方便说话 。”
而从《开庭通知》上记者了解到,本次的仲裁庭组人员包括:首席仲裁员招泽锋、仲裁员赖辉军、陈剑、书记员陈便玲。应到时间为2010年12月17日下午14时30分。在这个时间点前企业和员工会否达成什么赔偿协议,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