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通过企业合作,打造产业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已经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各大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减排不要“闭门造车”
“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看到一些企业“减排”成效总是不尽如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协调引导企业转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为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已成当务之急。
近两年,国内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合作,力图打破这种“不可能”。天津市公交集团滨海公司、天津市公交集团**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德传动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节能产业链,便为城市客车节能工作开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模式。
走出“单打独斗”天地广阔
钢铁、建材是两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但换一个角度讲又是**佳产业链组合。钢铁生产的冶炼渣固体废弃物经深加工后生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可作为原料用于建材行业。水泥生产是CO2排放大户,CO2排放量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24%。据有关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水泥会产生0.815吨CO2,而冶炼渣粉恰恰是未来水泥、混凝土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原料,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钢铁和水泥生产污染环境的问题,还能为建材行业提供资源保障。鞍钢矿渣公司负责人曾告诉记者,若将冶炼渣粉取代熟料全部用于水泥生产,仅辽宁地区每年就可减少CO2排放量3260万吨。
曾是污染源的“白泥”,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就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企业联手,合作减排确实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更为企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政府宜扶持并推行合作模式
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推动力量在相关部门,能否成功的关键却在企业。只有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节能减排的热情才会更加持久,节能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合作减排,其实就是通过大家分担,降低成本,并变废为宝,企业获利。这样的好事,如何才能得到广泛推广,而不是像现在只是个例呢?
政府还要合理布局循环经济项目,拉长产业链条,降低企业节能减排成本。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并重的治理思路,突破单一为治污而治污的局限,探索跨行业、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条环环相扣、首尾相连、良性循环,并使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的成本尽量降低。重点要在重化等污染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全面得到循环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