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各地也逐步推行了排污收费制,但这种模式的天然缺陷逐步暴露。为了吸引投资,有些地方政府擅自将“减免排污费”作为优惠政策推出,损害了“排污费”征收的公平性,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初始意义,陷入了“越污染越保护”的怪圈。
为什么各地政府将陶瓷行业视为能够快速拉动GDP的不二法门?为什么中国陶瓷销售至国外反而比国内更加廉价?为什么创新性企业总是陷入被抄袭被模仿的困境?为什么外国同行谈起中国庞大的建陶产能却满脸鄙夷?
“那是因为中国人根本没有把陶瓷对于资源的开采,对于环境的破坏计算到成本中去!”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如此直言不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思想,让众多的山地欠发达地区,视陶瓷产业为无本万利的行当,低技术含量,又能解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作为一个穷苦太久的民族,中国人对于发展和致富的渴望显而易见。我们很难去谴责一个饥饿得扑到面包上的人没有吃相,去和一个身无长物的人讨论衣着品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当赞扬那种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短视行径。宜将风物放眼量,没有远见的人,就只能停留在为一日三餐奔走的窘境。就算凭借一时的透支而快速发展,亦是不能持续的“恶”的循环,危害不可谓不深远。
环境税,也称之为生态税、绿色税,它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