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科到70年代的技术研究所,再到90年代的**技术中心;从不断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柳工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08年,柳工装载机的产销量高居全球**位,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人才工程支撑国际战略 在柳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步由事务性职能向战略性职能转变。柳工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视为**宝贵的资源,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实现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内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使之成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
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华说,柳工本着“人岗匹配,人尽其才”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双向职业发展通道,形成了“多序列职业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包括高层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在管理和专业发展轨道上纵向发展,或选择其他专业领域进行横向发展。
根据公司对技术专家和技能专家的管理办法,拥有**技能的专业或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福利甚至远高于一些中高级经理,大大激发了员工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目前,柳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跳出传统的、被动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地走入了一种以员工能力发展为中心,并通过能力提高来支撑柳工国际化发展的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与之相对应,2004年以来,柳工的产品出口量不断实现跨越式增长,出口创汇从2004年的1308万美元跃升至2006年的6732万美元,2008年更是进一步跃升至2.1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