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一定要有根植性,必须适应所在的地方市场,而装备制造业是成都一道绕不过的坎。”叶裕民建议,立足国家前沿和成都优势,重视软件、健康设备、工控计算机等方面的研发,将成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创新和设备制造基地。同时,借助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依托成都城市群、成都平原乃至西部地区各城市制造业发展的机会,将成都发展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
“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分工科学,人口密度适中,环境保护卓有成效,使新加坡成为世界**的花园城市。”叶裕民分析说,“成都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借鉴,科学建设低碳的绿色空间结构。”
低碳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唐方方
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冰川每年都在退缩;荣昌县李家沟水库水位持续下降,露出的土地开裂严重……气候变化已是不争事实,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不容回避。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唐方方看来,气候变化影响具有不可逆转性,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来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减排本身就是生产力。”唐方方说,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下,成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化的城市是必由之路。
“城市的低碳化,不只是搞节能减排以及循环经济这么简单。人的因素非常重要,社会稳定是前提。”
唐方方认为,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清洁能源的使用、交通出行的低碳化、低碳建筑以及现有建筑的低碳改造、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低碳消费等。尤其是对于超大型城市建设而言,规划工具的运用应放在城市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调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