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被视为上海世博会的象征。近八年来,中国“举全国之力”筹办世博会,中国馆是**好的印证。这一有“东方之冠”美称的建筑是如何诞生的?凝聚了中国人多少智慧和心血?其中有什么“惊人”展示?请听记者一一道来……
争议:能否体现中国气派、中国形象?
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但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甚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
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东方之冠”,随着这个“大红外表、巍峨斗拱”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心间直到就矗立在广大参观者面前,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期待和祝福取代。
“我一直有一个原则,就是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个建筑一定是中国的。一个既能摆在欧洲、又能放到美国的规划设计,不是我们的追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馆设计团队主持人何镜堂教授说。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次举办综合类世博会,而中国又是一个有5000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于这一届世博会上的东道国展馆,何镜堂的理解是:“规划设计要重点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特别是要反映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理念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迸发出来的活力与朝气。”
今天,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由于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可望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年过七旬的何镜堂认为,作为一座超大型标志性建筑,全部由中国人设计的中国馆的问世,激励了众多中国建筑设计师跻身世界**行列的信心。
拼搏:把汗水洒在水泥和钢花里
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规模**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共制作吊装钢结构2.2万吨,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在常规情况下,建成类似建筑,**少需要三年时间。但中国馆总共只有24个月的施工期,且没有回旋余地。
曾经,中国馆的建设者只用了100天时间,就完成了约2.2万吨钢结构的加工和吊装,实现了中国馆的国家馆和地区馆“双封顶”。
曾经,建设者为中国馆“悬空穿外衣”,就是在没有脚手架和吊篮的情况下,为中国馆安装7000多块外墙红板以及1230多块玻璃。由铝板和矿棉制成的红板,每块重约44公斤;而三层夹胶中空玻璃,要比红板长一半,每块重达370公斤,且要以135度的外倾角斜铺在中国馆外立面上,其吊运安装的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馆是拼搏的结果。每个人都把汗水洒在了浇筑中国馆的水泥和钢花里。”在中国馆工地上整整工作了两年时间的丁寅说。
“我觉得中国馆的每个空间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美妙。她以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寄托着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也象征着中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值得每个参观者细细品味。”中国馆项目经理姚建平说。
寻觅:中国人“心中的红”
千百年来,“中国红”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流动在每个中国人的细胞之中,却没有一个标准定义,难以化作一种具体的红色。
中国馆是整个世博园区体量**大的展馆之一,其“外衣”红色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终美学效果,而且是这种“中国红”所代表、传达的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能否被国人和世人认同的关键因素,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已有近30年时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
一些国外专家认为,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不仅表现出中国人对色彩同样有着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诠释,而且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经过同样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中国馆的墙体铝板**初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丁浩认为,中国馆**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展示:中华智慧令人“惊艳”
虽然已对中国馆的设计、建设已有所了解,但真的乘电梯直达中国馆49米层,成为一名普通观众,一路所见仍可用“惊艳”形容。
一幅长约130米、高6.5米的多媒体画卷:在这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变成了一座活生生的街市。夜隐昼现,数不清的人们忙碌起来,车船牛马熙熙攘攘,整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如此生动、逼真地穿越历史,不仅能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也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涌动在心间。在这幅约为原画作30倍的巨幅《清明上河图》对面,八个文物展示窗口,用实物与多媒体交互展示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出中国在丝绸、陶瓷、青铜器、中医药、建筑等传统文化领域的聪明才智以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告诉记者,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各国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这种精神品质层面的大智慧,概括而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要解决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这些中华智慧发挥作用。”钱之广说。
除了一幅画卷,在中国馆,观众还可观看一部反映中国近30年城市化进程的影片,在“同一个屋檐下”一窥普通人家的生活乐趣,通过一次轨道车的“骑乘之旅”,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与神奇,感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
例如,中国古代讲究“道”,讲究“和”,注重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特别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对于当代应对气候、环境与能源危机是非常有价值的。相关的理念在一片展示当代中国**新环保节能科技的低碳展区也得到诠释。这里既有用废旧啤酒瓶改制而成的半导体灯,也有风力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模型,还有可吸收太阳能和二氧化碳的新能源概念车。而在这一展区的内圈,环形荷花池中荷花静静开放,其间又有水幕垂下,与四周的环保创新发明形成巧妙交融。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