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饱受争议的桉树,一下子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对此,不少林业专家近日纷纷出面表示:桉树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破坏作用,将旱灾的主因单纯归咎于桉树种植,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旱灾由多因素引起
对于干旱的成因,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今年特殊的气候因素造成的。
云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学锋向媒体介绍:“从大的背景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而云南等西南地区恰好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旦季风无法到达,就极有可能造成干旱。”
据介绍,西南地区每年2-4月的降水本来偏少;而西南地区北部高原和西部横断山区阻碍了北方冷空气南下,降水减少;加上该地区多以石灰岩地貌为主,地表水容易下渗。这些都是引发旱情的直接原因。
此外,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工业发展破坏地表等因素,则被认为加重了旱情的蔓延。
对于“桉树是导致旱灾产生的主因”这一说法,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德祥日前出面回应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桉树种植与此次西南旱灾有关。
而广西一位桉树场场主张老板则向记者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广西受旱严重的地区集中在桂西北几个县市,但那里由于以喀斯特、石灰岩地貌为主,种植的桉树是整个广西**少的,而桉树面积较大的北海、钦州等地的受旱情况在广西则是**轻的。“从这一点来看,说种桉树引发旱灾没有道理。”张老板说。
桉树并非“抽水机”
也有一些人士认为,桉树的生长过快,因此将土壤中的水分大量吸收,加剧了受旱情况,并且将桉树冠以“抽水机”的称号。
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谢耀坚认为,这一观点实际上也缺乏根据。他向记者介绍,根据科学调查,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松树需要消耗1000升水分,相思、黄檀、香蕉、咖啡等树种需要消耗800升以上,而桉树只需要510升。所以,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由于桉树生长快,生长量大,总的用水量可能会多于其他树种,但在适生地区并不至于构成水危机。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主任徐大平也表示,桉树不仅不是“抽水机”,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他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尚未有科学数据证明桉树曾给哪一个地区带来“生态危机”;相反,种植桉树在我国林业建设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对于这一问题,实际上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广东清远一位桉树场主郭老板表示,前几年业界就对此争论不休,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下令停止了桉树种植面积的扩大。“但有没有影响要用事实说话,我在清远种植了桉树有四、五年了,也没有影响到周围地区沙糖桔等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长。”
也有专家提出,虽然桉树本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待证明,但一些种植者急功近利的做法已产生负面作用。有人士指出,比如在栽培过程中为了使桉树长得更快,将树底下的草全部拔除,林下植被毁坏严重,从改善土样结构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是需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