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华中科技大学逸夫科技楼夜景照明设计
1 环境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为典型的学校社区,整个校园优雅、宁静、富有文化底蕴。逸夫科技楼地处校园中心区,为校园南北对称轴和东西对称轴的交点。它既是校园地理位置的重要节点,也是该校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沿着喻园路这条校园中轴线展开,学校的变迁与进程清晰可见:南一楼为校园从无到有的见证,讲述的是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乃该校**代标志性建筑;图书馆为该校严谨治学、勇敢开拓、跻身全国重点大学前列的第二代标志性建筑;逸夫科技楼展示出学校的风发意气和迎接学校第三次大发展的豪迈情怀,乃该校的跨世纪标志性建筑。因此作为科技楼的夜景照明设计,既要与已有氛围相协调,充分反映大楼在校园环境中的承接作用,又要具有时代气息,更要考虑校园发展的可持续性。
自喻家山山峰隐约的天际线而下,映入眼帘的依次为北楼的塔顶、北楼的上层,接下来是南楼的轮廓和富有韵律的主立面,**后是和图书馆有机结合的庭院。远深近细,夜景照明设计时**保证这个主要视线方向有一个完整协调的总体照明效果,让人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使得远观近瞧都能够获得良好的空间感知;同时应能恰如其分地体现**轮廓线(整体环境视线)和第二轮廓线(建筑外轮廓线)的融洽性。
2 主题表述
校园建筑夜景照明应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对建筑的内涵进行深层次地解读。本大楼的主出入口东临喻园路,马路对面为规划中的中心广场,东立面成为整个场区的主视点,用局部照明重点突出建筑立面层次多变、造型丰富的特点,从而起到提示主题的作用。
科技楼利用“内光外透”,一方面可渲染校园的学术气氛,另一方面,东楼的科技展厅、校史展厅均采用了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利用“内光外透”,使室内空间昭然若揭,直接突出了校园的文化内涵和科技进步。
大楼主立面建筑体块穿插、分解,在顶层局部退缩处作局部照明,采用小功率高效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节能荧光灯隐蔽式安装,见光不见灯,减少眩光,限制逆光,突出细部,使建筑造型变化生动丰富,体现浓郁的校园特征,表达校园文化的丰富而活跃、深厚而开放。
为使科技楼夜景与环境和谐,成为自然环境的一处精华,外泛光采用高压钠灯暖色调照明,照度不宜过高,平均照度约为局部照明的1/3,使照明富有层次感。变化的总体照明衬托精致的细部照明,塑造有独特性格而又吻合环境内涵的建筑整体形象。室内白色内透光和室外黄色外泛光交相辉映,为整个建筑罩上一层淡淡的调和色,简约明快,柔和清丽,既避免了建筑立面照明的单一化、简单化,又可避免因滥用彩色光而造成的建筑照明与校园氛围的相悖。
3 视觉引导
主入口处,用嵌入式高效金属卤化物灯突出艺术门廊的流畅线条和细腻造型。在南面出入口处,用工矿灯粗犷的外形呼应规整的建筑构架,而金属磨砂层赋予灯具工艺性,使之与建筑本体相融。在西面出入口处,用金卤灯打造出建筑构架强烈的光影效果。出入口处照明适度的变化,一是起突出和引导作用,二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振奋情绪,使建筑富有表情。
在东主入口处,如果光线投射方向与主视点方向相同,照明效果会平淡无趣。入口上部为大面积玻璃幕墙,而玻璃是透光材料,反光率很低。若采用垂直投射光为照明光源,则投射到玻璃面的光线会直射入室内,玻璃幕墙依然漆黑,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照明效果,反而还会对室内产生严重的光干扰。
泛光照明设施不应影响人流通畅,要引导和鼓励人们行动的可达心理。紧邻学校规划主干道的东立面和南立面外围,大面积室外场地用来保证交通和疏散,因此泛光灯具采用高杆安装方式,光源隐藏于主干道附近的高大法国梧桐树间,可避免大功率高压钠灯的刺目眩光。目前北楼顶部为学校中心区**高点,用高压钠灯将塔顶建筑打出强烈的暖色光,突出建筑物的体量,喻示学校的建设蓬勃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欣欣向荣,同时将成为行人在校园区的导行灯。
4 酝酿宜人的庭园夜景
科技楼周围拥有多元化的室外绿化地带。草坪花丛间掩映低矮的庭园灯,照度不宜过高且不宜均匀。小片草坪中灯具布置呈随机性和点缀性,灯具安装宜为隐蔽式和地埋式,不能让照明设备破坏室外景观。大片平坦或坡栽绿草地的夜景照明应能突出草固有的嫩绿,宜设置低矮的草皮灯自上而下向四周照射,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绿草地。
花坛夜景照明应选用显色指数Ra≥80的显色性好的光源(如白炽灯、紧凑型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或卤钨灯),灯具放置在花坛的中央或观察者所在方向。
树木的照明不必刻意用某些光源去改变树叶的本色,而是应追求用某种颜色去充实植物的外观、强调植物的本源。采用合适的灯光在树干附近以树冠为照明对象往上斜射,可保证视觉面的树叶得到充分照度。高压汞灯由于光色及显色性差而很少用于泛光照明,却非常适合于植物照明,其光色偏绿,可使被照植物叶簇翠绿鲜艳,比采用国产绿色金属卤化物灯及金属卤化物灯加绿色滤片灯照射景观更贴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