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几年功夫,嫩江农场的花卉产业从没人知道到如今红遍半边天,这个特色产业不仅面积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而且在全国花卉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还创造了北方高寒地带亩效益超万元的神话。
可说起发展史,那也是一波三折―――
种花繁籽卖缺
小打小闹,何时能成大产业
2001年底,被鲜花“魅力”折服的嫩江农场第六管理区女职工尤桂芬,带着种球和满腔热情回到家乡拉开创业的帷幕,成为花卉产业的领路人。
第二年春天,她在农场自营公司租下了10亩地,分别繁育了“亚洲百合”和“剑兰”两个品种。因为是头年种植,松地、筑台、浇灌、施肥、分蘖,每个环节尤桂芬伺候的都格外精心。同时,她还到哈尔滨、沈阳等城市联系销路,因为当时从事鲜切花种植业的人很少,很快与一些花卉经销商建立了往来关系。
进入七月,尤桂芬迎来了**个收获季节。朵朵含苞欲放的鲜花源源不断的运往大城市,由于市场紧俏,每支百合、剑兰分别卖上了2.50、0.30元的好价,加上秋后花球喜获丰收,每粒百合种球售价达到了0.40元。尽管亩投入超过8000元,可她依靠卖花、繁子,当年实现亩效益3000余元。
效益是**好的导航标。看到尤桂芬种花走上了致富路,一些农场人纷纷“跃跃欲试”。
为让职工获得好效益,2002年农场在**管理区建起了花卉生产基地,并配备了相应的喷灌设施,开始引导职工发展花卉种植业,有20余名林业公司的职工改行做起了花农,种植面积达到了40余亩。
可“天公不做美”,那年春旱严重,加上职工对花卉种植技术和种球保管要领的“陌生”,让鲜花的品质、种球的产量大打折扣。本以为靠“卖缺”能多挣点钱,偏偏又赶上花市低迷,原先2元多钱一支的“亚洲百合”跌到0.75元,一支“剑兰”仅仅能卖0.15元。
花农鲍腊梅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幸好种球市场价格攀升才没有蒙受损失,一亩地挣了不到1000元钱,效益远远没有预料的理想,只有尤桂芬“沾”了花卉是多年生作物的光,种的又是自己繁育的种球,亩效益仍旧超过了4000元。”
在现实面前,一些花农从事花卉种植的信心和要把花卉业做成大产业的勇气开始动摇了。
笔者感言:任何一种特色产业在扎根之初,都以其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缺口而迅速“走红”,嫩江花卉产业也不例外。可是从它**初的发展历程看,只有特色的产业是经不起各种风浪击打的,要想把一个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光有超前的思维、崭新的观念还远远不够。
种好花繁好籽傍能人
快速发展,一路坎坷梦难圆
就在人们对花卉产业持怀疑态度时,尤桂芬和几个铁杆花迷却看到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