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我国提前2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09-11-18 21:17:31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11月17日,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结果,我国提前两年实现了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如何提前实现的?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形势如何?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

     11月17日,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结果,我国提前两年实现了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如何提前实现的?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形势如何?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记者】: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提前两年实现了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这主要得益于哪些方面? 

    【贾治邦】:主席2007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0%。这个目标能提前两年实现,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明确了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扩大森林资源总量。

    国家对林业建设投资规模快速增长。近五年来,中央对林业总投入共计2538亿元,一年的平均投入额相当于“九五”期间总投入的144%。人工造林投资补助标准也由每亩100元提高到200元。 

    我国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几大重点工程,重点工程造林规模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71%。在重点工程带动下,近5年全国每年完成的营造林面积都在8000万亩左右。 

    我国持续开展了世界上规模**大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29年来义务植树538.5亿株。近年来还大力开展了“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创建森林城市”等“身边增绿”行动,推进了城乡绿化。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实现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大发展。全国新增人工林中,个体经营的面积占71.4%。 

    我国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有效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实施了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比上次清查时净增了2054.3万公顷和11.23亿立方米。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发生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

    【记者】:今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主席提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怎样才能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贾治邦】:为确保实现这一目标,今后要特别加大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发挥重点工程带动作用,努力增加森林总量。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沿海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构建北方防沙治沙和沿海防风消浪两大绿色生态屏障。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身边增绿”行动。

    全面开展森林经营,加大森林抚育力度,提高森林质量。推广营造林实用技术,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抓紧编制和实施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在抓好100个县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森林经营工作,通过实施森林抚育、更新改造等措施,改善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蓄积量和生态功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巩固森林资源发展成果。坚决保护好现有的林地资源,建立林地基本保护利用制度,加强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遏制林地非法流失,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木材生产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木材资源循环利用,扩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确保我国森林资源的安全。  

    【记者】:这次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持续双增长,成绩来之不易。那目前我国在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 

    【贾治邦】: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主要差距之一。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仍然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和1/7。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压力日益加大。林地转为非林地现象比较严重,因干旱、高温等多种因素,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也呈高发态势。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进一步增加。我国现有宜林地中,质量好的仅占13%,60%的宜林地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