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超市的水土不服还表现在其盈利模式上。土生土长的租赁式卖场等同于物业角色,主要依靠商户交租金维持生存,即使不做任何营销策划,一年到头商户只要按时交租金卖场就能维持,而建材超市则需自购自销,一旦产品积压现金回流出现问题,时间一长自然崩盘。
品牌无品质建材超市缺乏竞争力
正如**的化妆品品牌**不会出现在超市货架上一样,建材产品中的一线品牌也不大乐意与一些小品牌为伍。而建材超市为本身经营形态所限,多品牌、不同档次的商品以同样方式进行呈列,反而给一些小品牌提供了机会,削弱了大品牌的积极性。
某供货商谈及好美家合肥店停业现象时表示,当初选择进驻超市主要为走量,在品牌展示和宣传方面基本起不到作用。建材超市模式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其同质化程度高,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正因为超市的基本条件都差不多,所以才会陷入价格战中,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而供货商却伤痕累累。
“抢钱”条款你到底伤了谁?
作为一个供应商,**头痛的事莫过于应付超市那些不可预见的成本。莫名其妙的扣款加重了供应商的负担,货款的不及时及回款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供应商成本加大,而这些额外的成本消费者自然不愿买单,**终造成消费流失,供应商无奈被“抢钱”。
合肥某**品牌代理商在接受365地产家居网访问时曾明言,好美家筛选入驻品牌的标准就是返点,即某品牌给予超市的返点较高,该品牌则得以入驻。此举令很多**品牌望而却步,而一些小商户则伺机进场。而建材超市的“抢钱”条款还用到了消费者身上,明明是同一代理商同一品牌,在传统卖场可以讲价到了建材超市却要“一口价”,不合时宜的强行“定价制”也令很多消费者止步。
经营不善是通病别让“拐点”成为绊脚石
时下市场需求普遍萎缩,让供货商的生存都成了问题,靠从产品销售额中提成、扣点的超市当然会一损俱损,加之经营不善,关门似乎是迟早的事。各建材超市近期接连曝出各种不利消息,面对公众疑惑的目光,他们给出的解释却显得那么轻描淡写。比如百安居总部称是因为物业等方面的‘意外’原因暂停营业,好美家表示其北京门店的关停只是暂时的业务调整。不过,这些回应并没有得到业界和供货商的认同,有业内人士直言,经营不善才是主因,建材超市这种模式或许不适合中国市场。
尽管日用、食品超市这种舶来品进入中国及至合肥已有数十年,但建材超市这种业态在国内出现也不过才几年时间,只是参与者甚众。2001年东方家园合肥店开业、2003年好美家合肥店开业、2004年合肥家福特开业、2006年年百安居合肥店开业……不过经过数年的大浪淘沙,一番较劲后幸存者已经没有几个。百安居倒了,好美家关了,残存的几家能否苟延残喘,已经是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