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大力推广应用钢结构,两类建筑应当率先采用钢结构,提高抗震性能,其中包括学校和医院等。”昨日,市建设与管理局副局长林树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昨天上午,2008年福建省建筑金属结构行业年会在我市举行。林树枝在会上做了推广应用钢结构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专题报告。
林树枝提出,两类建筑的抗震性能应当通过“采用钢结构”的方式提升。
**类是灾害发生时逃生能力差的人员的建筑,包括幼儿园、中小学、老人院等。对于学校建筑,主体结构可采用轻钢框架支撑结构,墙体可采用轻质、保温隔热板,楼板和屋面板可采用轻质板,减轻结构自重。
第二类是抗震救灾建筑,如医院、通讯枢纽、消防站、救灾指挥中心、地震观测站等。这类建筑应达到大震时室内的主要设备和系统不受损坏,且能保持正常运行。地震发生时,医院里的设备还得保证能运行,才能够及时救灾。这类建筑可采用“钢结构+隔震技术”的模式。
此外,公共集聚场所、高耸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也应采用钢结构,在灾害发生时,可以用做避难场所。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林树枝等专家前往灾区开展房屋评估工作。林树枝昨日在会上说,在灾区,许多建筑都是因为竖向构件的破坏导致房屋垮塌。在他展示的图片中,三层楼房,二楼三楼看上去还挺好,可是一楼的立柱已经完全倾斜,整栋楼房都歪斜着。
林树枝说,竖向构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承载能力非常重要,钢筋混凝土的竖向构件很容易受损。同时,钢筋混凝土建筑,自重大,地震时造成的破坏也大。而钢结构强度高,塑性好,房屋的结构构件匀质性好,各构件受力均匀合理,结构也就安全可靠。再加上钢结构建筑的结构断面明显减小,减轻了结构自重,有利于结构抗震和基础设计。
从地理环境来说,厦门风荷载大、地震烈度高,钢结构的应用对减少建筑物的侧向位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非常重要。
我国几乎没有钢结构住宅
我国在钢结构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建筑钢结构用钢占钢产量的比例,中国为3%-6%,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为30%-50%。钢结构建筑面积在总建筑面积所占比例,中国是微乎其微的,主要发达国家为40%;而钢结构住宅面积占住宅面积的比例,中国几乎没有,主要发达国家为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