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宏观经济数据相继公布,PPI涨幅创31个月新低、出口下降、港口吞吐量增幅大跌、外商直接投资下降、房价环比下降,即将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恐怕更糟。这一连串难看的数据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动向?未来的经济是否更糟?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分析师黄少明认为,金融海啸导致全球资金紧缩、需求下降,相关经济数据下降无可避免,并仍将维持下降态势。但国家刺激内需的政策,或可对抗通缩。
PPI涨幅创31个月新低降幅之大前所未见
数据的表现: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0%,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创出自2006年12月以来(31个月)新低,超出市场预期。
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其中,采掘工业上涨6.6%,原料工业上涨0.4%,加工工业上涨2.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3%,衣着类上涨2.3%,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9%,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5%。
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继续快速回落,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回落速度相对较小,即CPI的回落速度低于PPI。
数据背后的含义: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过程中,以原油和煤炭为主的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加速回落,其余大宗商品价格亦回落。且由于国内价格一般要滞后国际1-2个月,原油10-11月的暴跌没有在10月PPI体现,而是集中反映在11月数据上。
原材料价格下降对企业而言可降低成本。但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更大,意味着企业利润实际缩减。
此外,PPI的快速回落也反映了全球总需求的快速回落,环球经济低迷。
未来的前景展望:目前国际大宗商品尚未有回暖迹象,预计原材料价格仍将下跌。且因欧美主要经济体可能负增长,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难免受累,预计PPI仍将持续走低。
不过,国家财政力度大,若有效刺激内需,可缓解PPI和CPI的回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