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谁抬高了谁贵阳地价 房价?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07-06-08 09:50:17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今年以来,我市两城区房价持续大幅飙升。一些业界人士宣称:“房价高与地价有关。贵阳土地供应紧张,地价上涨,从而

今年以来,我市两城区房价持续大幅飙升。一些业界人士宣称:“房价高与地价有关。贵阳土地供应紧张,地价上涨,从而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大增,房价走高。”贵阳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日前明确表示,这一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目前市区地价平稳,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稳定,房价的上涨与地价没有直接关系。

  贵阳房价连续三年上涨   土地成交均价总体平稳

 

  据了解,我市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房价一直在上涨。2005年下半年以后,中心区房价更是一路攀升。而全面分析2004—2006年我市两城区土地招拍挂情况,土地成交均价总体平稳。

  2004年,我市两城区共挂牌出让16宗生地,平均生地楼面地价为190.30元/平方米;2005年,我市两城区共挂牌出让10宗生地,平均生地楼面地价为176.60元/平方米;共挂牌出让4宗熟地,其中两宗分别为原市委、原市人大办公用地,平均熟地楼面地价为1403.68元/平方米;2006年,我市两城区共挂牌出让10宗生地,平均生地楼面地价为181.20元/平方米,共挂牌出让2宗熟地,平均熟地楼面地价为1633.5元/平方米。生地楼面地价2005年比2004年下降7%,2006年比2005年上涨3%。2007年1—5月,我市两城区挂牌出让3宗土地,楼面地价分别为244.49、100.24、524.84元/平方米据2004—2006年《贵阳市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04年,我市两城区商品房销售均价为2759元/平方米;2005年,销售均价为293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4%;2006年,销售均价为341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6%。今年以来,中心区繁华地段的高层房价已经从去年的4000元/平方米左右涨到目前的4500元/平方米以上,某些地段房价已突破了5000元/平方米,楼价涨幅达到20%。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我市地价上涨幅度大大低于房价上涨幅度。

  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市自土地出让全面实施招拍挂以来,成交地价一直很稳定,今年地价同样不会出现大涨的局面。为了保障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年度用地指标使用中,已优先安排此类住房的土地供应占总量的70%。同时,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中将住房套型限制、容积率、开工以及竣工时限等规划、建设、土地适用条件明确,并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予以明确。与以往“价高者得”的拿地方式不同,今后在贵阳竞买土地不再以价格作为衡量标注,还要限制房价、套型等。去年底以来,已成功挂牌出让了6宗“限套型”土地。

  此外,截止到去年6月份,市国土局已对111宗未按期动工开发建设的用地进行了认定和处置,超过1年的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市国土局还要加大和加快对存量土地的调查和收购储备力度。对调查出的存量土地,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作为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

   房价高不是地价的过错

  **近不断听到有人提出贵阳房价高是受到了近年来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价格提高的影响。一些经济学专家认为,这种看法虽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为价格是未来收益现值的累计之和。但是,把目前的高房价看成是地价高的必然结果,是完全错误的。且不论地价只是房价的一部分,房价不应当单纯由地价决定,地价高,房价也可以不涨;地价低,也不意味着房价低。这两年贵阳竣工的商品房,其用地有相当大一部分不是通过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取得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把当前商品房价格高,归结于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价格提高,实际上是为维持房地产开发的高额利润率寻找借口;也是因为我国建设用地的合法来源主要依靠国有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商看到了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从国家手中低价获得土地,是实现房地产投资高额利润的**便捷途径。

 

  下半年全市土地成交均价不会大涨

  市国土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贵阳土地储备充足,城市范围在扩大,城市周边还有相当多的土地可经过初级开发、进入房屋生产环节。政府通过土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作用仍不可低估,下半年全市土地成交均价不会大涨。

  该负责人表示,推动我市房价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开发投资成本的提高,但更主要的是少数开发商操纵房价引发的普遍提价,城市居民因房价上涨心理恐慌引发购房热,又促使开发商再次提价。

 

推荐阅读

更多>>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