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专家“瞄”上擂鼓台石窟 将再造个龙门石窟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06-11-23 12:44:18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的专家“瞄”上了龙门擂鼓台石窟 “三维数字化”将

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的专家“瞄”上了龙门擂鼓台石窟 “三维数字化”将再造一个龙门石窟

 |核心提示|

  文物保护专家和北京大学的技术人员近期钻进了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三洞,对石窟造像进行全面的三维数字化技术工作。

  在对整个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龙门石窟。那时,你再轻点鼠标,看龙门石窟中的造像、碑刻题记,不仅能把握全貌,而且能了解细微。只要你乐意,想看哪个洞窟,就能长驱直入;想品哪个细节,便能一目了然。

  2006年11月14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文物保护专家,会同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人员,正式进入擂鼓台三座洞窟,开始工作,当天,记者在现场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擂鼓台石窟何以要“三维”

  进入擂鼓台,北大的专家们正在中洞搭起的两层脚手架上忙碌着。这里游人较西山要少很多,周围松柏苍翠,远处的香山寺,不时传来悠扬的钟声和诵经的梵音。

  龙门石窟研究院副院长李随森介绍说,所谓龙门石窟数字化工作,全称应当是“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标准制定的研究”。这是由龙门石窟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进行的。合作从2006年10月开始,计划于2007年9月结束。过去,曾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对单个雕像进行过数字化,对整个洞窟所有的造像进行完整的、大规模的三维数字扫描,将群体制作成三维数字化模块,龙门石窟擂鼓台在国内石窟考古开了先河。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室主任路伟介绍,随着三维数字激光扫描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三维数字化测绘的精度高,保真能力强,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石窟的面貌,还能对石窟中造像的每个细节的现状进行真实记录。

  与此同时,通过龙门石窟的三维数字化技术制成的三维模型,可作为真实文物的副本保存,为文物保护建立完整、准确、**的数字档案。对流散到国外的文物进行拍照处理后,通过三维数据进行复原,可为文物的修复提供简便而又可靠的依据。2005年10月,流失海外的龙门石窟佛首的回归,文物工作者就是利用了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了复原,顺利地从龙门大小十万余尊佛像中为流失海外的佛首找到了佛身。

  除此之外,对整个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龙门石窟,无论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还是游客,都可以轻点鼠标,选择任意的观察视点,对洞窟造像或全貌进行仔细观察,还可以把细节扩大至原物的数倍,进行仔细的欣赏。这样,你再看龙门石窟中的造像、碑刻题记,不仅能把握全貌,而且能了解细微:一袭飘逸的裙裾、一双婀娜的玉手,一丝神秘的微笑……只要你乐意,想看哪个洞窟,就能长驱直入;想品哪个细节,便能一目了然。

  石窟数字测绘开全国先河

  擂鼓台三洞位于龙门东山南端,其附近有一巨石,巨石上方是一个大平台。在唐代,这里曾经是一个重要场所。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女皇武则天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盛大仪式,为卢舍那大佛开光。当时,庞大的宫廷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擂鼓台因此而得名。相传,擂鼓台上曾有一巨大石鼓,近代修筑东山脚下公路时,平台被破坏,石鼓亦不知所踪。

  可惜,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只是传说,而传奇遗迹的失踪,更体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因此,寻找文物保护与研究的科学方法,迫在眉睫。龙门石窟的三维数字化,成了这一重要使命的开端,擂鼓台就是这一浩大工程的起始。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室主任路伟介绍,从2005年3月开始,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大合作,正式实施龙门石窟的基础性研究项目——石窟考古报告,系统地对石窟进行客观翔实的测绘和记录。

  在考古中,既有实测图,也有文字记录和照片等。石窟考古工作中的传统测图,主要是凭手工测绘,占了整个工作量的一大半。由于测绘的角度必须是平视和正投影,所以绘图的人员就得爬高上低。针对一些紧贴地面的雕塑,测绘人员有时甚至得垫张席子,匍匐在地,边看边测,一笔一笔地将线条绘制在平面坐标图纸上,工作相当艰苦。虽然要求严格,但是人工测绘还是会有一定的误差,而且工作量极大,需要的时间也很长。

  路伟说,如果对龙门的2000多个洞窟全部进行手工测绘,完工之日遥遥无期。即便是对50多个大洞窟的手工测绘,按一个洞窟两年计算,也需要百年之久。如果三维数字技术在擂鼓台获得成功,那么,精确扫描测绘完成整个龙门的洞窟,大约需要数年的时间,这将对龙门石窟整个洞窟的考古报告的开展和较快完成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更好获取测绘数据,龙门石窟与北京大学合作,在2005年春冬旅游淡季运用先进的三维数字化技术对洞窟进行两次测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从2006年10月开始,投入30万元的“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标准制定的研究”项目正式实施。

  路伟主任说,对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三洞进行详细的手工测绘和记录是石窟考古报告的基础工作,现场的三维数字技术扫描也只是数字化龙门数据收集的起始。用三维数字技术配合石窟的考古报告工作,形成**原始、**客观、资料**全、数据准确的大规模考古报告,这在国内还是**次。这项工程的实施,将收集洞窟的三维数据,建立洞窟模块,提出一系列石刻造像的三维数字测绘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今后更多的石窟开展三维数字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仁举博士说,在去年对龙门石窟进行过两次成功的三维数字测绘后,此次是对擂鼓台三洞进行更为精细的扫描测绘。这次的三维模块,没有任何模拟成分,因为当我们在看数字龙门时,不仅仅是欣赏,还要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标准,因此必须是全部真实!此次的数据采集,将对今后龙门石窟的数字化,提供经验和操作流程上的范本。

  期待三维数字化龙门

  据记者了解,龙门石窟的三维数字化得到了龙门石窟研究院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国内石窟考古界以及北京大学的密切关注和支持。

  2005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举行专题研讨会。专家们认为,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将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它必将带动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传统方式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新时代。与会人员对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在国内石窟考古领域进行的首次成功尝试。

  当然,要全部看到三维数字化龙门还需要一段时间。李随森副院长说,对擂鼓台的三维扫描工作大约要一个月的时间,剩下的大量工作就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这个过程较长,工作量也大。我们真正能够看到龙门东山擂鼓台三洞的三维数字图像的时间,大约在明年的八九月。

  三维数字化龙门,我们期待着。

  〉〉〉新闻背景

  神秘的擂鼓台石窟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龙门东山的石窟虽然与****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隔伊河相望,但较少有游人涉足,许多精美的石刻鲜为人知。即便是洛阳本地人,涉足擂鼓台洞窟者,也寥寥无几。

  擂鼓台三洞,造像内容和雕刻技艺各有千秋。擂鼓台中洞,规模较大,内涵丰富。洞中穹隆形顶部的莲花四周及洞壁,共有1.5万余尊雕工精美、造型别致的小佛像,这些小佛像又比龙门西山**的万佛洞的小佛像要大一些,因此称为“大万伍佛洞”。

  记者在中洞看到,四壁上残留的高浮雕佛像,个个体态丰盈饱满,神情灵动,呼之欲出,确实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洞中的主尊为弥勒,主尊周围环绕着栩栩如生的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可惜主尊的佛头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现在这个佛首被收藏在美国的旧金山亚洲博物馆内。

  据专家介绍,擂鼓台三座洞窟雕刻于唐朝的武则天当政时期,其中北洞还是国内现存**早的密教造像洞窟。龙门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佛祖释迦牟尼并坐,因为当时武则天尚未登基,表明她与当朝皇上是并列的身份;而在擂鼓台中洞,却以弥勒为主尊,表达了武氏独尊、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主题。

  擂鼓台北洞是整个龙门石窟中规模**大的密教造像石窟。佛教的密宗一派,发源于古印度的密教。密宗传法高僧及宗教活动与洛阳、与龙门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此洞为穹窿顶,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面的主佛毗卢舍那,佛意为“日”,即除暗布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窟门内南侧是一尊八臂观音,北侧是一尊四臂十一面观音。

  南洞四壁上有统一布局的约45厘米高的戴宝冠坐像,层层排列,有700多尊,均饰有项圈、璎珞、臂钏,形态多变,雕刻精美。雕刻者对造像的神态把握得很有分寸,令人回味。

  擂鼓台三洞的雕塑,均丰腴圆润,线条流畅灵动,充分展现了盛唐时期佛雕的艺术风格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据专家介绍,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三维数字化龙门工程的开端,除了这里雕塑精美、游人较少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破坏相对不是太严重。

推荐阅读

更多>>

雕刻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