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企业争抢空调制热先机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06-11-22 13:15:44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在今年(2006年)的冬季到来之时,“制热有可能成为空调利润新增长点、抢食取暖市场”的话题在业内

在今年(2006年)的冬季到来之时,“制热有可能成为空调利润新增长点、抢食取暖市场”的话题在业内逐渐升温,包括格力、美的等厂家都在近期公开表示采用了新技术破解空调冬季制热节能的难题。

    格力方面表示,即将上市的格力高档柜机“王者之尊”采用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制热技术(EVI技术),该技术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测试数据显示,该技术的运用可以让空调在冬季的实际制热量有较大提高。美的则称即将上市的超强制热空调“新高效冷静星”,**采用了艾默生提供的低温超热“涡旋增压”技术,突破了目前国内家用空调制热技术的瓶颈,大幅提高了制热效果。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受空调制热技术瓶颈限制,中国北方地区一直以来较少选择空调作为冬季供暖设备,但这一市场潜力巨大。空调企业在今年终于打响了技术突破攻坚战,有望打开这一庞大的市场,满足消费者冬季取暖的需求,并可能成为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市场观察

    极限低温口头促销多

    制热效果“打折”介绍少

    对习惯于用空调制冷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冬季购买空调无疑是反季节消费了。记者近日走访苏宁北京四季青桥店、国美北京西三环店等家电卖场时发现,在这个冬季,传统印象中的反季节空调产品并没有因为即将袭来的寒风而大甩卖、大降价处理,尽管只有少数企业公开宣布已经攻克低温制冷的难题,但“新品刚上市”、“制热效果好”成了多数促销员的口头禅。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只有海信变频空调等少数品牌在宣传彩页中表示“-15℃能正常制热”,其他有的称-17℃能正常制热,有的称-20℃能正常制热,但多为口头介绍。

    在北京某卖场记者看到,所有的空调在价签上都标注了制冷量和制热量。但只有海尔促销员指着一款制冷量为2500瓦、制热量为2900瓦的空调主动告诉记者,在超低温条件下,制热效果会有所削弱。其他品牌如果没有仔细询问,促销员仅表示“取暖效果在北京足够用了”,但都没有主动告知制热效果会“打折”的相关详情。

    专家观点一

    能制热与制热效果“打折”是两码事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王若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空调产品铭牌或说明书上标注的制冷量和制热量都是标准工作情况下测量的结果。

    在制热方面,现有的国家标准规定,空调的外界标准工作温度是7℃。王若虹表示,就现有的生产水平而言,随着外部环境温度的下降,空调的制热效果随之下降是必然的,业内原来有一种说法是“0℃时只有70%的制热能力,-3℃时只有30%的制热能力”,但现在空调制热效果的下降幅度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由于相关标准并没有明确要求企业进行测试、标注具体超低温条件下的制热能力,相关部门虽然涉及到实验测试,但尚没有得出多种温度下的行业平均水平,所以,某某空调“在-10℃情况下较普通空调提高20%多制热量”的说法不大科学。

    王若虹表示,从空调制热取暖的角度来说,在什么极限温度条件下保证启动制热功能,和制热效果会“打折”是两码事。市场上一些促销员宣称“在零下×度的条件下空调能制热”意义并不大,从技术层面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电热辅助型空调通过辅助设备加热冷冻液,即可让空调进行制热工作。

    据了解,修订空调能效比标准的工作目前处于前期研究中,包括制热、待机和开关机状态的能效比要求都将成为重点考虑的内容。目前的空调能效比标准出台于2004年,估计在2008年前后重新修订时将纳入相关内容。

    专家观点二

    空调取暖有望打开市场

    “冬季用空调取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秘书长杨炎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乐观地表示,电与煤、气取暖相比,**大的优势在于环保、对外界无污染。而且冬季的具体温度也是有所变化的,空调与其他取暖方式相比,有着可以自身调节的优势,不需要恒定条件供暖,具有节能的潜在特点。

    杨炎如说,对众多空调企业来说,加大研发生产力度,进军制热领域,可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相关部门也开始关注用空调代替用煤、气等传统取暖方式。据介绍,为了体现绿色理念,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出资与清华同方合作,加大了空调制热功能方面的研发。以格力为例,目前新研发的技术可以让产品在-25℃的情况下能效比达到2.5左右,处于国际**水平。我国的空调行业正在制热方面寻求技术突破口,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