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只欠名额
这段以“如果”开头的私人对话只所以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那是因为它引起了这些人强烈的共鸣――自从2004年年底中国塑料管道行业大张旗鼓地冲击中国名牌以来,那些一直在为“中国名牌”奔波的人们,对于任何与“中国名牌”有关的话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敏感了。何况,继2006年3月27日塑料管材管件正式进入中国名牌目录之后,日前“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申报条件”已经公布,各企业争创“中国名牌”的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在客观条件既成事实的背景下,中国名牌对他们来说己是“万事俱备,只欠名额”。而如果这一名额真像刘某和杨某所假设的那样的只有几个,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出同样的疑问:“谁应该是这几分之一?”
全球第二名额几何?
谁应该是这几分之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塑料管材管件行业的发展状况:据统计,塑料管材管件行业自2001年以来,以年均15%的增速持续发展。其中2005年生产应用量超过240万吨,出口量18.83万吨,创汇4.12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塑料管材生产和应用大国。产品涉及市政、建筑、农用和燃气等领域,己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业、农业和生活用品。
这个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产和应用塑料管材管件行业,主要是由不同产品类别的硬聚氯乙烯(PVC-U)管、聚乙烯(PE)管、聚丙烯(PP)管、铝塑复合管和其他塑料管五类产品构成。而这五类产品中的每一类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型管材管件产品,它们中的每一类都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牌,每一类产品中都分别涌现出了一批质量效益高、品牌信誉好的**企业。仅从某一个产品类别来看,每一个产品类别的企业中都有两家以上的企业具备了冲击中国名牌的基本条件,而这些企业的综合实力,都在伯仲之间。因此,如果分配到塑料管材管件行业的“中国名牌”的名额,果真像刘某和杨某所假设的那样只有几个,那么也正是“恐怕连×××也不知道该怎样分配这几个名额!!”这一结论出台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除非有适当的名额,否则难以进行中国塑料管材管件进入企业的取舍。那么,这一可能的名额会是多少呢?我们不妨做一推测:以平均每一个产品类别至少分配两个名额计,这一可能的名额至少应该是10个以上。
名额之喜?名额之痛?
然而,这毕竟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说到底我们都始终在回避一问题:万一分配给塑料管材管件的名额真的只有几个,会出现什么的情况呢?相信很多企业都不愿去做这一预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名额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客观上不公平,要么是不同产品类别之间的不公平。要么是同一产品类别中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而前者的不公平可能会在整个行业产生不正确的导向,而后者则可能会导致企业间的不良竞争。而这两者都不利于整个塑料管材管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显然与“中国名牌”的评价工作相背离。如果真的出现这样一种结果,那么名额将不仅仅是塑料管材管件行业的困惑,还将是该行业的伤痛了。
当然,我们提到的这一切,也同样是建立在“如果”的前提之上,作为始终关注中国塑料管材管件企业争创中国名牌的媒体,我们只是希望:相关部门能未雨绸缪,把不必要的损失消除在萌芽状态。
但愿塑料管材管件的困惑不会演变为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