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筑节能要强制推进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06-10-18 15:21:56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无论是从节能还是办公空间环境质量来看,目前北京CBD的大部分写字楼都还与节能建筑标准相去甚远。而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

无论是从节能还是办公空间环境质量来看,目前北京CBD的大部分写字楼都还与节能建筑标准相去甚远。而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节能建筑的全面推广,将是开发商在未来政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1月16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要负责人表示,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正在制定相关法规,以推进节能建筑的发展。“国务院正在起草节能建筑的条例,将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建筑必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这样的讯息对开发商而言,无疑将使其更加关注节能建筑的销售前景,但同时令其“矛盾”的,是建筑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是明显的。”北京世源光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卫平表示,以空调系统为例,北京世纪财富中心采用VAV变风量系统,不仅设备本身增加投入,仅是各层楼所需的混合室(即室内外空气在此混合、过滤、杀菌、加湿),就增加了30%的投入。

  于是,如何在成本增加的同时保证随之相应的市场效益,成为开发商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强制推进

  据世界银行测算,2015年以前,中国新建工程项目约占全球一半,而目前新建房屋95%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对于一个能源相对紧缺、环境日益恶化的国家而言,推进节能建筑是具有前瞻性的。然而,由于成本提高导致开发销售周期的压力增大,不免令开发商对节能建筑望而生畏。

  北京市一家开发商告诉记者,使用节能材料肯定会带来建筑成本的增加,但另一方面,节能建筑还会令产品技术难度提高,从设计、施工到材料设备的选择等都将更加费心,需要有更加专业的团队。此外,目前市场对于节能建筑还没有完全认同,贴着“节能房”标签并不能成为卖点,这也是开发商不愿意做节能建筑的玄机。

  除价格之外,质量问题也是开发商放弃节能建材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厦门建坤实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林紫龙表示,由于节能材料品质不高,导致产品无法使用,已经成为发展节能建筑的一大瓶颈。以墙体保温材料为例,很多产品不合格,如果使用这种材料,外墙可能会在短期内开裂、脱落,根本无法向客户交待。因此,随着政府加大节能建筑标准的执行力度,节能材料的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成为重中之重。

  有专家向笔者坦言,之前全国的建筑节能推广效果不高,“对于有关节能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够,是重要原因。”把建筑节能从部门法规上升到行政法规的高度,显然在加强推广力度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而目前,各方面的启动条件也都已经具备。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建设单位未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设计,擅自修改节能设计文件,违反建筑节能设计强制性标准的,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如果违反标准,同样将被处以重罚。

  而经济激励措施也将与法律规范同步出台。2005年12月26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2006年将研究起草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制定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据悉,在今年建设部组织制(修)订颁发的标准规范中,将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等。

  按照建设部要求,在2006年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基础上,北京、天津将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对于这些城市的开发商而言,建筑节能的要求更为严格。

  市场化进程之解

  哈佛大学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肯尼斯·朗格指出,在节能建筑标准没有普遍推广前,大部分开发商只会尽快建好房子,获取**高利润。这也是国内楼盘的质量投诉个案此起彼伏的主要原因之一。

  “开发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不仅要考虑节能问题,更要考虑经济效益”,林紫龙说道。如果节能材料品质、成本都比较合适,同时可以增加楼盘竞争力,开发商不会拒绝推行,市场之手自然会把开发商推向节能建筑。

  当然,也可能存在少数开发商,借节能建筑增加成本而抬高房价。节能效果没有保证,是政府和消费者的“现实”忧虑。一位已经入住“节能房”的男士向记者表示,他购买的“节能房”比周边同类住宅每平方米高出数百元,但是节省的取暖费和空调电费,甚至还不能抵消这部分成本。看来,这些都是节能建筑必须研究思考的问题。

  卫平是中国开发商中较早推行节能建筑的,他认为,推广节能建筑的核心问题在于,政府**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节能建筑标准。“不能还是分门别类的各有一套节能标准,而应形成综合的一体化的节能标准体系;其次,要从更宽的角度制定标准,即不仅是节能标准,而是要制定国际普遍推行的绿色建筑标准。在标准明确、大力宣传、执行有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房地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肯尼斯·朗格认为,节能建筑的市场化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对颁布的**低技术规范标准的推动;二是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而产生的内在驱动,这必须依靠开发商们在市场推广上有所作为。显然,对于中国节能建筑的市场化现状而言,这两个力量都是不容忽视的。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