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累计管理完成工程量超过10万个,足迹留遍中国120多座城市,远涉重洋业务拓展到海外22个国家和地区,管理承建200米以上超高层地标建筑超过70栋….拥有这组辉煌数字、涉足房地产开发、建筑领域近二十载,近年被誉为建筑业界“智慧工地鼻祖”的李海,曾带领行业**成功承办“山东省智慧建造学术论坛”,冀望参会代表能够报以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态度,共同推进智慧技术在建筑业地推广应用,为我国建筑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
作为数家建筑公司的高管,李海曾获得第.一届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管理卓越人物,为建筑业全面推行智慧工地的管理、建筑业的信息化发展、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推动了非常重要的典范、带头作用。从传统的建筑业到智慧工地,他如何实现行业升级的华丽转身?“建筑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很传统的产业,科技性不强。我一直希望这个产业能够通过科技的植入,通过全产业链的管理打破瓶颈。当然,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是一种必然,建筑业上小游企业都面临着社会资源重新分配,重新洗牌的机遇。”李海讲到,“其实早在数年前,金融去杠杆、行业进入调整期等背景下,我当机立断选择跟上 ‘互联网+建筑’的步伐,带领旗下管理的建筑企业走进智慧工地。智慧工地有效提高施工管理效率,促进建筑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进程。重要的是,可以撮合建筑业务功能,使业务成交量大幅增加,造福建筑行业生态链。”李海表示。“将智慧工地融入施工企业管理中非常有效,智慧工地包含全模型、碎片化应用、大数据、大协同等新的涵义。除了施工过程,项目部还要解决吃、住、拉、撒和材料堆放等问题,以及二次搬运、地下管线和后期绿化、硬化问题,这就涉及到方便原则、安全原则、经济原则、规范要求等因素,也往往是施工企业管理层面临的重大考验。”
在李海麾下的“智慧工地”,建筑机器人、无人机以及各类智能设备已成为施工“标配”。进入“智慧工地”,**得在智能闸机刷脸。“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可记录人员的进出时间、数量、工种等数据,能为项目考勤、人员配置提供依据。”李海表示,“这不仅能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工地,更有效提高施工管理效率。”
步入施工区,除了干净整洁的环境,还有多款“智慧设备”。放样机器人快速、精准,能将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直接转化为现场的点位。三维激光扫描仪能精准辅助现场装修一次施工成型。比日常所见的无人机大上数倍的测绘无人机,将航测数据转化为包含地面地形、高程、坐标信息等数据,能进行3D实景建模,还能用于土方施工量计算。
除了提高施工效率,“智慧设备”的投用更提升了建筑工地的安全系数。在塔吊吊钩可视化系统监控屏上,可看到高空驾驶舱内的塔吊司机能切换视角对吊钩进行无死角监测,有效克服了传统高空作业中因楼梯遮挡形成的视觉盲区。而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升级后的升降机、爬架等机械设备,也实现了对多种危险情况的预警及保护功能,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此外,该工地的环境监控系统,通过物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实时、远程、自动监控工地现场的温度、湿度、PM2.5、噪音等情况,还能通过手机等移动端查看。一旦发生数据超标,系统将自动报警,并联动雾炮机、喷淋系统等功能。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李海坦言:“智慧建造作为数字信息技术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的产物,将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升级,提高项目管理和生产效率。”(撰文/林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