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新闻中心10月20日19:00在梅地亚中心二楼新闻发布厅举行集体采访,邀请科技领域代表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风益回答记者提问。10月20日下午,十九大代表、苏州大学副校长张晓宏走进苏州广电北京演播室接受了专访。10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灵玲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二楼新闻发布厅接受采访。
江风益:中国白光半导体产业化光效和世界**水平持平
记者:我想请问江风益教授,我知道您是LED领域专家,曾经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能否请您谈一谈我国LED技术创新驱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在国际LED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表现如何?谢谢
江风益:谢谢你关注LED,关注半导体照明技术和产业。LED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光源,它的发光效率很高,比传统的白炽灯、日光灯高得多,所以它节能。我国LED技术和产业发展得很快,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都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从技术方面来说,白光半导体产业化光效已经和世界**水平持平,或者是非常接近;从单色光方面来说,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光的发光效率都已经具有国际水平,除了红光与国际水平有一点点差距之外,其他光都与国际**水平持平,其中黄光LED光效**全世界。
从产业方面来讲,我国现在是LED的**大生产国,也是**大消费国和**大出口国。从生产规模来说,已经突破5000亿元规模,我国LED应用去年节电近1400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LED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LED技术和产业为什么发展那么快?我想一是得益于国家的引导,体现了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国家在LED技术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了总体战略,技术跟踪和技术创新同时布局,当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时候以跟踪为主,但同时也布局创新。所以现在跟踪也跟踪得不错,创新方面也有自主技术,还有新的路线,其中还有部分领跑的技术。
二是得益于以应用促发展的策略。当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好的时候,我们用人家的核心芯片、好的芯片做应用,把应用做上去,然后以下游的应用倒逼上游和中游的芯片发展。同时,中央各部委的协同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中科院、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都全力推进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LED能发展得这么快的根本原因。(来源:新华网)
张晓宏:苏州大学在实践中努力做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张晓宏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高效蓝色有机电致发光(OLED)材料的分子设计新策略,揭示了基于该类材料体系实现高效蓝色及白色OLED器件的机制,为高效OLED材料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此外,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控制一维有机单晶光电微纳结构生长及其定向和图形化制备的普适性新策略,揭示了一维有机单晶微纳结构生长及其定向和图形排布的机制,为利用高迁移率有机单晶材料实现新型高性能光/电转换器件的简便构筑奠定了科学基础,并因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这个词被提及多次。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张晓宏表示,对科技创新有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加强基础研究以及原始创新研究,特别要加强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张晓宏说,一方面,加强基础性研究是我们国家新时代发展前沿高技术产业的需求。比如,苏州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加强基础和原始创新研究是重点。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也体现了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第二,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张晓宏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来构筑产学研创新体系,将会有利地提高它的协同效率,进而提升产学研协同的成果产出。
第三,要进一步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科技人才的培养一直为科技创新领域注入活力,这些年,科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发展迅猛,其原因就是国家实施了非常好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比如说**、万人计划等。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张晓宏结合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从三个方面向记者介绍了苏州大学做好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实践:
**,科教协同培养。苏州大学提倡早进实验室,早定课题,早跟学术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学科协同培养。在本科阶段,部分学科的专业,先用两年时间为学生打下比较宽广深厚的专业基础,再进行具体专业划分,为学生未来的创新能力夯实理论基础;
第三,国际协同培养。通过短期的交流或者中长期的国际交换,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学生。(来源:名城苏州网)
魏灵玲:把植物工厂搬进餐厅、商场
魏灵玲,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环易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五届中青科协副秘书长。中共十九大代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设施园艺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
魏灵玲介绍,设施农业在我们国家发展了很多年,为国家菜篮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设施农业的面积增长非常快。现在,国家的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了410万公顷,产值也有9800亿元,创造了4000多万个就业岗位。设施农业为国家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科研方面,魏灵玲表示,我们一方面注重自主的创新和原创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搭建国际化、开放的科研平台,与国际上更多科学家一起搭建集成、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技术体系,推动国家设施农业基础性研究的发展。
另外,如上述视频中这种带着根须的活体蔬菜的提供者就是魏灵玲,而把植物工厂搬进餐厅、商场只是她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一个尝试。
在魏灵玲的中国梦里,农业是一件能给种植者和消费者带来品质生活和幸福体验的事儿,对于只占有全世界耕地面积7%的中国来说,发展现代高效的设施农业意义不言而喻,魏灵玲带领她的团队,尝试用市场化的手段把研究成果向基层示范推广。他们先后将植物工厂、蔬菜工厂、水耕栽培等30多项专利成果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700多家应用单位。(来源: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