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陶博会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不仅未受外部环境的加持,还被众多观展商评价是近年尤为丰盛的一次。满城的大板和现代仿古砖,搭起了建陶的中国舞台。
黑白灰、柔光与素色调的充盈下,行业正在“变意”(向意大利趋近)的观想,从念念不忘的酝酿,成为照进现实的回响。
弥漫在偌大市场上空的,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跟抄,创新总会“为他人做嫁衣”。世界品牌在中国建陶舞台的缺席,何尝不是一块久治不愈的心病,令多少矢志振兴民族制造的企业家们难以释怀。
重构在即 二八分化
面对各大陶企走品牌之路的竞相布局,遵循“二八定律”的必然新局,未来大分水岭时代能存活下来的,大抵只有两种企业:
完成了用户积累与渠道培育的行业巨头,如马可波罗、诺贝尔、东鹏等;以快和专注见长,善于精进产品、精耕市场,拥有势能的独角兽,以简一为首的品牌。它们无疑将**大程度完成新技术的累积,商业模式迭代的落地探索,守住价值越来越高的存量市场。
对于新入局的创业者而言,在基础和时势都不占优的情况下,极难获得空间。欧神诺陶瓷董事长鲍杰军在今年的演讲中,也提到了在中国建陶面临解构的当下,自创一个新品牌,难以找到门径。
品牌之道 产品为王
那么,品牌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品牌就是产品的牌子。只不过知道的人多了,它就是大品牌,知道的人少,它就是个小品牌。企业的产品,永远是维系品牌忠诚度的核心,真正纯粹对品牌本身的忠诚,其实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依然忠诚于某个品牌,往往是因为其产品体验的不可比拟,或是因为别的品牌没有更好的产品出现。如果品牌忠诚存在的话,诺基亚也就不会倒闭了。
归根结底,产品终究才是品牌的王道。
坚守精耕 以此为生
整个建陶市场产品的“变意”,折射出的,并不是我们要“放大招”的扬眉吐气,而是值得引起全行业的一种忧思。
纵观而论,从抛光砖的**市场份额,到仿古砖、全抛釉、微晶石的风起,直至大理石瓷砖的炙手可热,当下陶瓷大板、现代仿古砖的热宠,我们似乎一直都在弃旧追新的路上,毫无慢下来的步调。
如此浮躁、乱象丛生的业态,品类被扬弃的速度之快,可谓别国罕见。在喧嚣和跟抄当中,败坏的是企业创新的基因,毁掉的是中国建陶精耕迭代的土壤,以及坚守匠心的美好传统。
京东作为中国舞台的世界品牌,掌舵人刘强东说过
到国外看了这么多企业,你会发现欧洲的企业,都是几百年传承,家族做了8代、10代。英国有家很**的面包店已经是第12代了,还是每天烤几百箱面包出来。卖完了,就算还有很多人排队,也对不起,我不卖了。
相较起欧美企业的口碑传承与日本制造的手艺匠心,以及欧美大企业平均寿命长达40年、日本大企业平均寿命58年,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大公司的平均寿命也只有7到9年。在百年老店方面,中国的企业数量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以上种种的缘由,我想包括中国建陶在内的制造产业,不仅缺失精耕产品的企业调性,更是没有构筑形成品牌顶层设计的体现。
好比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力挽狂澜,就是生动的范本
1997年9月,距离苹果公司破产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掌舵,在保证能够生存的前提下,对苹果进行大刀阔斧的重组,仅仅保留了核心部分。采取专一化和协调性的措施,直接解决**根本的问题。先后推出了iPod和在线音乐,以及当下**为人称道的“现象级”产品iPhone。
由此可见,乔布斯能为苹果打开 “机会之窗”,创造出一个新蓝海,在于他能简化原本冗长的品类与产品链条,保留并聚焦企业核心产品的打造。
透过对核心产品的改良精进,在迭代更新中,掌握整个领域新技术的话事权,以“如入无人之境”的势如破竹,成为了体量巨大的世界级品牌。
顶层设计 机会之窗
中国建陶这场“变意”的酝酿,若还是一味跟风模仿意大利的产品,势必只能带来“水土不服”。
只有学会打造品牌的顶层设计,由上而下地去精耕企业的核心产品,在美学构造、应用设计、整体配套、服务细化等多个维度,一以贯之,坚守新技术的迭代积累,商业变现的落地探索,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营销战略,也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刚需。
希望建陶市场的“变意”之旅, 不再是强风拂过的一阵潮涨,真正取之有料、界定好本末精干,为中国舞台的世界品牌,毫不吝惜地洞开机会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