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海昏侯墓出土家具凸显古老生活美学

来源:南昌日报 发布日期:2017-01-06 10:59:02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中国古代器物中,瓷器和家具是受世界认同度**高的两个门类。中国家具有三千年历史,如果把竹席、篾席也算入其中,则可上推至五千年前。

中国古代器物中,瓷器家具是受世界认同度**高的两个门类。中国家具有三千年历史,如果把竹席、篾席也算入其中,则可上推至五千年前。家具是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家具艺术是一种特殊艺术形态,其背后隐含着大量的美学信息,反映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风俗以及特定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古老的家具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映射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及科技发展水平,是文物,更是文化。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海昏侯刘贺生前使用过的生活家具,就反映和佐证了西汉时期豫章故郡的家具基本风格和生活习惯。尤其是屏风、席镇等高档家具,凸显了浓浓的文人气息。

席之珍:彰显刘贺身份地位

中国人使用席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它不仅是一切坐卧家具的始祖,而且至今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古人的基本生活和礼仪中,“席地而坐”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席类编织工艺已相当成熟,编织材料和纺织技巧丰富多样,“神农作席荐”之说为席子的**早史书记载。到了大禹时代,席子开始出现边缘装饰或用丝麻织物包边,古籍中就有“至禹作讲席,颇缘此弥侈矣,而国不服者三十三”的记载,可见在当时以丝麻作讲席是非常奢侈豪华的行为。历史学家王金中在著作《 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中指出,从海昏侯墓出土的竹席、草席、藤席等遗物的残片上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席子编织方法已与现代席子差不多,都是用很细的篾子相互交叉编织,形成有规律排列的精美花纹。王金中认为,海昏侯墓中的席子主要有建筑用席和坐卧用席,建筑用席包括建造大墓时为防风遮雨而搭建的席棚以及作为防止大墓壁坡塌落防护层的席子等;椁室内的坐卧用席现在只有部分残留及残迹。

根据其编制的材料和纹饰不同,古人把席分为五种,也叫五席,即莞席、缫席、次席(竹席)、蒲席、熊席。除五席外,还有萑席、苇席、丰席、荀席、蒋席、菅席等。当然,根据用途的不同,席也可以区分为坐席(席地而坐)、卧席(安席而卧)、蒯席(洗浴时所用)、葬席(安葬时所用)等。

王金中介绍,汉代用席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说文解字》中记载:“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黼,是绣在席子上的黑白相间斧形花纹;纯,指席子的边缘,也装饰有花纹。这种席子只能由天子与诸侯使用。席的概念后来被引申为席位、座位。《吕氏春秋·慎大》有云:“武王避席再拜之。”《汉书·霍光传》也说,在宣读废黜刘贺皇帝的奏牍时,皇太后气愤地训斥他:“为人臣子当悖乱如是邪!”吓得“王(指刘贺)离席伏。”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中,出土了一领完整的包金丝缕琉璃席。包金丝缕,指的是在丝线外包有一层金箔;而琉璃在西汉时期比黄金还贵重。整个琉璃席长约1.8米、宽约0.45米,由包金丝缕将384片长方形的琉璃片缀合起来,每个琉璃片长约6厘米,宽约4厘米,席子的周边还包裹着色彩斑斓的云母。琉璃席下是整齐排列的100枚金饼。尽管出土时琉璃已经钙化,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但整领席子排列平整、纵横有序、云母泛亮、金光点缀。这是迄今世界上**豪华、**贵重的卧席,堪比金缕玉衣,充分反映了刘贺当时的财富和地位。

镇之美:材质多样工艺精美

有了席,就有配套使用的镇。因为用藤、芦苇、蒲草或竹条编织的席子不仅容易卷边,而且起身时席子还会移动,因此席镇应运而生。为了保持席正,古人便发明了席镇,专门用来压住席子的四个角,使席子保持平整规正。而古人更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精湛的工艺成就了一个个让人惊叹不已的席镇。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造型席镇,堪称我国古代实用艺术珍品,其精巧可爱的造型,让人不禁感叹汉代工匠们的艺术创造力。

西汉文学家邹阳在《酒赋》中曾曰:“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可见西汉时期,席镇的材料非常多样化。据了解,席镇一般四个为一组,叫四隅置镇。海昏侯墓出土的席镇一共是64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质量之高,均为以往考古发掘中罕见。海昏侯墓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席镇呢?王金中认为,这与古代礼仪有关。古代**早的起居形式是席地跪坐,用席是讲究礼节规制的。一般生活起居、接待宾客都要在室内布席,“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而嚐之”。由于人们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使用席子的数量也是不同的。《周礼》记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这就是说天子要铺五重席,诸侯要铺三重席,大夫要铺二重席,而平民百姓只能铺一重席。按照这样的规矩,海昏侯刘贺可以铺三重席,与他地位相当的家人和客人也可以铺两至三重席。如此看来,出土的64件镇实际上是16套,按照三重或双重席计算,这些镇可以敷设5至8个席位。这也许就是刘贺日常的生活状态。

王金中认为,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席镇,代表了汉代较高的工艺水平。汉以前的席镇多是秤锤形、铜盖形、半球形等,以素面为主,只有到了汉代,才创制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物形席镇。墓中的四件青铜虎镇,身上花纹清晰,工艺精湛,虎身蜷曲,回首张望,口张目睁;四件青铜雁镇和四件青铜凫镇,造型简练,区别明显,线条流畅,依稀可见鎏金的残迹。鸿雁和野鸭,都是鄱阳湖边的栖息之鸟,放置在席子的四角,好似端坐在湖边如画的美景之中;四件青铜鎏金梅花鹿镇,昂起的鹿头,挺拔的鹿角,屈起的四蹄,活灵活现,“鹿”与“禄”谐音,含有吉祥之意。

海昏侯墓还出土了四个令人惊艳的青铜人物镇。这种人物镇实际上就是小型立体青铜人物雕塑。四个镇中含有两种人物造型,均是头戴无帻高冠,身着右衽短衣,半露前胸,跪坐席上,嬉笑滑稽。不同的是一种为左手抚膝,右手外翻;而另一种则为左臂下垂,右臂上抬。王金中研究认为,汉代有一种“拍袒”之戏,表演者坐在席上边打节拍边说唱,为酒宴助兴,他们的穿着与这类人物镇的装束相似。在海昏侯墓众多的席镇中,**为精美的当属青铜鎏金兽皮嵌玉珠龟镇。这件龟镇以青铜为龟身,通体鎏金。龟背用兽皮缝制而成,纹理自然清晰,兽皮的缝隙间还镶嵌着十几颗白玉。青铜绿、兽皮褐、玉珠白,搭配协调,结构紧凑,形象逼真,巧夺天工。龟本身有长寿之意,也代表吉祥如意。这件龟镇当属海昏侯墓中的精品力作,也反映出当时的王公贵族生活之奢华。

在古代,除了席镇,还有压于博棋四角称“博镇”、车上用的“车镇”、压于帐角的“压帐”等。随着纸上书画的兴起,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的文房用具——镇纸也开始出现在古人的书房,被昵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

几之巧:增添榫卯结构实物依据

几在汉代是等级制度的象征。皇帝用玉几,公侯用木几或竹几,几置于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与席配套使用的家具,汉代宫廷设有专门的司席官,也叫“司筵几”,负责在不同场合为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敷席设几。《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中介绍,汉代的几很小,也很矮,与现在人们使用的小板凳差不多。几一般都摆在席上,人落坐后可以一只手臂倚靠在几上,坐姿更加舒服。倚靠几的姿势也叫“凭”,所以也把几叫做凭几。

按照敷席必设几的规矩,可以推测海昏侯墓中应该有不少几。在考古过程中,曾出土过一组几腿,上有榫头,下有双足,目测高20厘米左右,底宽12厘米左右,造型似瓶。几的面板不知去向,但分析其两端应有卯,与几腿形成榫卯咬合,透榫90度衔接,十分牢固。王金中介绍,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典家具制作的精髓,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这件几通体黑漆、造型独特,修复后将为研究中国早期家具的榫卯结构增添实物依据。

几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门类,夏商周时期,几与案统称为“俎”,战国时期出现了“几”的名称。唐宋时期,随着日常使用的家具整体加高,几也变得高大了起来。特别是明清以后,出现了与椅子配套使用的茶几、专门在炕上使用的炕几以及香几、花几等。(来源:南昌日报)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