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多家电商平台将“24小时秒杀”变成了“二十四日狂欢”,更是把深秋初冬季变成了家居促销季,各种促销活动延续多日,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家居消费的延续性。如今,第8次双11战役结束了。大浪淘沙中,双11不断演进,家居商家必须学会新的游戏规则,打破套路,以期在下一次双11到来之前不掉队。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反思:双十一究竟给传统家居制造业带来了什么?我们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双11”?
反思:传统家居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双11”?
沉痛反思:被过度引导的消费
双11当天有不少成了“剁手族”,双11之后也有不少人加入“吃土党”,蚂蚁金服和京东白条的加入让广大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时候更多了一份从容。这一天是需求集中爆发的一天,但这些集中爆发的需求当中有多少是真正必须的?消费虽然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但在双11稀缺效应的影响下,这种你情我愿多少含有一些冲动的成分。
从极简的角度来思考,在购买决定前需要问自己:这是否是真真正正的需要?或仅仅是我想要?只有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产品,才会购买。有一本书中曾提到“用极简的方式来思考我们的生活,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受外界影响,不要盲从追随热点,不跟风所谓潮流,不被大众欲望所蒙蔽内心。了解自我的真实需求,便不会因为外界的诱导而失去理性的消费”。
可持续的商业不仅仅是引导消费者,而且应该是理性的引导消费,从这一点上来说,双11的存在,在带来需求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想想你所买的东西里面,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
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带来的危害是长久的。我们不应该引导消费者为了购买而购买,而是真正的能够挖掘消费者的本质需求,倡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从这一点上来说,目前的双11对消费的透支是巨大的。
双11后,将会迎来一个漫长的线上线下整个零售业的萧条期,期望在未来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协助下,通过平台和商家的觉醒,能够真正实现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匹配。
理清初衷: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双11”?
双11是买家的节日,也是卖家的战争,为了备战这一天,家居商家们会提前三个月甚至半年来备货,家居商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商家“被动”卷入这场战争中。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双11的战场上,赢家永远是少部分。
从今年公布的销售品牌排行来看,大品牌几乎占据榜单的全部。80%的商家扮演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互联网的定律在这场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越是占有资源的一方,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
我们没必要去纠结谁赢谁输,我们要反思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利益相关方是能够共赢的,显然在当下的双11活动中,大部分商家还没找寻到共赢的方式。电商平台为我们搭了一个舞台,买单的却是百万商家,几乎90%参与的家居企业赚到的仅仅是人气和销售额,而不是利润。
退一步来说,很多家居企业的初衷是在这一天能够打出自己的品牌,而事实是即使赔本赚吆喝也很难得到消费者短期内对品牌的认可,品牌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在双11当天曝光度**大的依然是传统品牌。非理性的竞争导致少部分家居商家蚕食了大部分商家的利润,而获益**大的是平台。
买家需要理性的看待消费,卖家也希望能够理性的竞争,在一个持续的生态里,共赢是基础,如果参与其中的大部分人资源投入远小于回报,这样的商业不会持久。
我们还需要双11吗?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商业演变的必然结果,双11也不会例外。传统家居制造业需要双11,它展示当今时代的消费实力、时代特征,也展示了商家的创新能力。但我们更需要理性的双11,通过数据和技术将非理性的消费和竞争降到**低。期待明年的双11能给传统家居制造业带来更多的**,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理性的娱乐和商业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