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中国家具行业过度分散,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很难整合。
中国的企业拼命做大,就是为了上市。上市的目的有许许多多,但中国上市的家具企业,到目前为止,表现基本良好。
新加坡上市的家具企业,可能比中国早很多,至今,不是被人收购、退市,就是巨额亏损。
贪婪的鳄鱼资本主义社会设立股票市场,为的是:
—— 让企业融资,不必付银行利息,来进行扩大或新项目发展。
—— 让市民买这些优质的企业的股票,分享他们的红利。
当然有很多非常优质的企业,不差钱,也不愿意让公众分掉他们的利润,我们行业中的宜家家居(IKEA)就是如此。
但这些都是企业自身的决定,是企业行为。
问题在于资本市场的整合。
美国华尔街是世界**大的资本市场,现在被人称为“贪婪的鳄鱼”,他们挟持着大量的资金,到处“整合”,其实是猎杀与吞并,执行着丛林法则。
中国的家具行业,好像还没有太多的资本市场的整合活动,虽然有一些不知就里的人在呼吁,以为这种整合是先进的、良性的企业活动,其实,资本市场进入家具业,会对家具业造成巨大的伤害。
美国很早就有这类的金融活动了。Michael K. Dugan写了一本书,叫:The Furniture Wars,详细描述了资本市场进入这个十分分散的家具行业(美国的家具行业与中国一样,也非常分散),外行领导内行,**终将许多优秀的家具企业搞垮的过程。
FBI(Furniture Brands International)原来是美国**大的家具集团,也**早上市。他们就是因为上市、兼并、整合、**终破产,贱价出售。
FBI的故事1870年,16岁的Henry W. Peter开始做鞋子,后来自己当老板,成为世界鞋王,1916年,他的公司一天生产5000双鞋。
1966年国际鞋业公司改名Interco Inc. 他的继承人,开始了多角经营及资本运作,1980年开始进入家具行业。以下是他们从1980年起,在家具业的活动:
1980:买入Ethan Allen
1981:买入Boyhill
1988:买入Lane
1989:出售Ethan Allen
1990:股票暴跌至每股9美分
1991:一月份申请破产保护
1994:中止鞋业的老本行,集中到家具业
1995:买入Thomasville,同时将总公司从Interco改名为FBI,股票价格每股6.12美元。
2001:买入Henredon,DrexelHeritage,Maitland Smith
2002:股价暴涨到每股42.74美元。
2003:股价跌成每股29美元。
2004:股价跌到每股25美元,这时候公司的市值还有18亿美元。
2005:每股22美元。
2006:每股16美元。
2007:每股8美元。从2007年开始,公司开始年年亏损。
2008:每股2美元,公司一直亏损。
2013:公司市值已跌到3千1百万美元。
9月份,公司终于撑不住,再次申请破产。
10月份,以2亿8千万卖给KPS Capital Partners。这个投资公司组织了新公司Heritage Home Group LLC来接管FBI。
Henry W. Peter的家族一个半世纪的生意,就此终结。
FBI的股价在2002年**高峰时达到每股42.24美元。
但因为FBI其实从2001年起,盈利就开始下降,到2005年,盈利下降了45%,股价也就跌到每股22美元。
外行领导内行老板Mickey Holliman着急了,亲自出手,他认为人才十分重要,但他看不起家具业内的人才,认为业内没有人才,因此他启用了许多行业外的人才。
DeniseRamos:为首席财务官(CFO),这个人在肯德基烤鸡工作过。
JosephMcClelland:供应链主管(从未从事家具业)
NancyWebster:担任Thomasville总裁和CEO,她曾经是Target百货的产品设计开发部副主管,完全没有家具业的经验。
于是外行指挥内行,公司外行人与内行人干仗,两年后,这些外行“人才”拍拍屁股走人,FBI的股票2008年跌到每股2美元,成为垃圾股,终于破产贱卖。
金融资本财大气粗,要买下家具企业的股份,是轻而易举的事,问题在于管理,那些搞金融的,怎样来管理家具业?
不死玩到死美国还有更离谱的,现在有一种“新玩法”,叫Leveraged Buyouts。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中××企业,你想买下来,但没有足够的资金,金融机构可以借钱给你去买,等于说你用还不属于你的××企业为抵押,货款出来买下××企业,荒唐吗?关键在于要有一份让人动容的计划书。
这样子搞,××企业没有不倒闭的,本来经营不太好,可能是市场周期性的低潮,或其他原因,缺点资金运作,想卖出去。现在好了,有人借钱来买,这来买的人,过手之后,**件事就想办法榨出钱来还金融公司,于是资金缺口放大了,甭说这个接手人懂不懂行,能不能经营,××企业存在的机率肯定是降低了。
因此,还是鼓励我们的家具企业转型升级,除了将质量做好,还得不断地创新,将产品往精深、极致上努力。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