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中国照明企业如何开拓北美市场?

来源:OFweek 半导体照明网 发布日期:2016-06-17 10:13:35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据ON World调查报告显示,约有1/5的美国调查者会选择购买LED智能灯泡,这是否预示着智能照明将成为照明市场主流呢?对此周志城认为,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对产品的个性需求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品牌集成、以人为本、个性化及层次

随着智能照明市场的火热,智能控制行业也处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体,其智能照明市场容量也越来越巨大,然而北美市场较高的准入条件和技术门槛让中国众多欲在北美“掘金”的LED企业望而却步。北美市场对照明行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又该如何打通北美市场?这些都是中国LED企业目前面临的难题。为此,OFweek半导体照明网在“OFweek 2016中国智能照明产业高峰论坛”现场对无锡奥利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城先生进行了采访。周志城先生向我们分享了北美智能照明市场发展趋势、新能源之星要求以及北美市场开拓建议。

个性化成智能照明趋势之一,PWM调光将成调光市场主流

据ON World调查报告显示,约有1/5的美国调查者会选择购买LED智能灯泡,这是否预示着智能照明将成为照明市场主流呢?对此周志城认为,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对产品的个性需求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品牌集成、以人为本、个性化及层次化需求,将是智能照明市场主要的变化趋势。

无锡奥利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城先生

随着智能照明市场趋势的演变,个性化的调光方案越来越流行。针对调光方案,周志城先生着重介绍了PWM数字调光,他认为PWM数字调光带来的变化将会让用户体验到更加多彩的调光模式。它跟MCU结合起来后能够实现强大的调光功能,所以用户的体验将会更加奇妙。

周志城先生介绍,目前,奥利杰研发的一些芯片上可以兼容可控硅调光和PWM调光两种调光模式。公司在芯片设计初始阶段就已经考虑到数字接口,为将来PWM调光的接入做好准备,同时也适用现有的可控硅调光。公司目前的一些智能系统的规划,也需要MCU和PWM的结合,周先生认为PWM调光在未来三五年将成为调光市场的主流。

北美市场技术门槛高,中国企业需加强自身创新和品质把控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体,其智能照明容量较大,然而北美市场的开辟工作并不容易,其准入条件和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美国市场由五大机构监管,产品需符合四大认证要求。对此周志城先生表示,美国在认证这些方面起步要比中国早很多,完善得多,而且更新也快,大概两三年便会对其标准进行一次修正。

据了解,2017年1月1日起,北美将执行新能源之星标准。修订后的能源之星标准无论是在功能系数还是安全系数上对产品要求都比较严格。周志城先生介绍,**新修正的能源之星对频闪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更改后的能源之星的一个特点。新能源之星对频闪要求呈现出“收紧”态势,频闪指数将可能小于10,频闪系数小于30。

周先生还透露,奥利杰在年初已经得知美国将于2017年1月1日执行新的能源之星的消息,并且在今年上半年已经研发了十几款满足美国新能源之星要求的调光方案,公司将通过与客户的密切配合,将方案送到美国认证。

由于北美市场设定的技术壁垒存在,中国LED企业如何突破成为市场开拓的**步。周志城表示,自身创新和控制品质是占据北美市场的两大法宝。北美市场的特点是品质要求较高,个性化的需求较多,而中国很多企业提供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中国企业**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技术创新,要在**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创新生产出符合客户**新要求、**新标准的产品,同时严格控制产品品质。

同时,周志城先生还分享了奥利杰在开拓北美市场方面的经验。他表示,奥利杰作为一家**的方案供应商,立足于公司自有芯片。针对北美市场,公司始终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客户感知市场的变化,并且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响应。他还提到,对于芯片企业来说,芯片的品牌弱于**终产品品牌,用户对芯片品牌的关注度不会很高,奥利杰品牌的价值在于让用户体验到更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奥利杰采用前置的用户服务模式,公司业务和技术支持始终在**位,对于客户要求在**时间内给予答复,反馈速度非常快。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可以在**快时间内对客户的困惑提供**佳解决方案。

**后,周志城先生谈到,奥利杰专注于LED领域已经有七年时间,线性产品在国内处于**水平,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含量已经得到富士康等大公司的认可。未来公司将向整板供应商方向前进,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产品和完整的技术支持。

推荐阅读

更多>>

照明企业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