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2016年LED行业季报之政策分析

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 发布日期:2016-04-22 13:37:00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2016年,PPP再度成为地政府工作中的高频词,一些代表委员并向全国两会提交有关PPP议提案。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PPP将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模式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近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院(CSA Research)发布《2016年LED行业季度分析报告》,该报告从政策、技术、产业、市场四大方面全面分析2016年LED行业**季度发展情况。对于,2016年**季度国内外新政策对我国LED产业发展影响,CSA Research作出如下分析和预判。

1、“十三五”开局之年,LED行业迎来新机遇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给LED节能环保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要发展环保技术装备;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LED企业要面向超越照明,着力发展农业照明技术和市场,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

同时,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牵头启动了“‘十三五’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于2016年3月25日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召开,国家节能中心、中科院半导体所、中国照明学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及企业代表参会。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吴玲秘书长主持了本次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节能处赵怀勇处长出席此次会议并讲话,规划文本预计2016年年底完成。

2、PPP驶入快车道,地方政府推动LED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PPP再度成为地政府工作中的高频词,一些代表委员并向全国两会提交有关PPP议提案。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PPP将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模式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受到约束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缺口不断在扩大,这无疑使得曾经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走向了改革,PPP模式有望成为基建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PPP模式在LED技术研发、产能合作、标准化、产品销售、金融以及人才培养等产业链环节均大有可为。特别是在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国LED产业“走出去”进程中,可以运用PPP模式,成立项目公司载体,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季度,江西、泉州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措施,助力LED产业发展。2月份,江西省发布了《关于打造南昌光谷、建设江西LED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对推动江西省LED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提出要推进江西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LED原创技术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由技术制高点迈向市场制高点,使之成为“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3月份,《泉州市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出炉,泉州市将补全关键环节,提升技术水平,持续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建立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三大领域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按年增长率10%计,预计到2020年实现节能和环保产业产值共240亿元。

3、巴西全面禁止白炽灯,大力推广高效节能LED灯

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在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方面连出组合拳。巴西国家电力局、巴西标准管理局和生产厂商联合实施了一系列灯泡更新计划,如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以补贴的方式来降低节能灯以及LED产品的售价;规定将于2016年6月完全禁止白炽灯,大力推广LED 灯泡,2016年巴西照明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7.2亿美元。其中LED将达到50%的市场份额,由此巴西对LED灯具的年消费增长率将达到46.7%(2013-2016年)。

作为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国,将会产出万亿美元的市场商机。2016年8月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奥运会将极大促进巴西酒店、奥运村、旅游设施及城市改造等建筑与照明工程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巴西**大的LED进口国,超过其总进口量的60%,巴西对中国的灯饰照明进口依赖逐渐增大。

推荐阅读

更多>>

LED行业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