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不信任国产货的韩国人,现在已成为了爱用国货的代表。推动这个变化的,是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努力,也是舆论正视问题的结果
春节期间,日本电饭锅、马桶盖卖断货的新闻引起了很大争议。有评论直指这击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中国小家电其实跟日本产品质量差距不大。
这让我想起近邻韩国也曾有过的“电饭锅焦虑”。1983年的韩国刚开始放开海外旅游,釜山的一个民间组织“主妇教室”前往日本进行民间交流,回国时购买了大量的日本产品(当时合计约3000美元),包括电饭锅、吸尘器、卡带录音机、相机、皮草等,被日本媒体报道。此事惊动了韩国社会,舆论认为这种行为令国家蒙羞,购买的日本产品被作为走私没收并罚款,该团体还被其上级组织取缔。
此事引发了韩国媒体的连续报道。《东亚日报》1983年2月10日以《日制电饭锅》为题,介绍了当时韩国民众对日本产电饭锅的追捧,“进入金浦机场海关的旅客几乎人手一个日本电饭锅。”“去年一年旅客带回的电饭锅超过1.5万个,每天都有40至60台由旅客从日本带回。”有韩国主妇评价:“日本电饭锅里的米饭三天都不会变味,国产的过一天就不行了。如果国产的好,谁会去买外国货啊?”当时在市面上出售的日本电饭锅为13万韩元,国外购买需8万到10万韩元。而当时的韩国国产电饭锅只卖4万韩元左右。
主流制造业界**终承认,韩国国产的电饭锅确实不如进口的质量高,品种也相差不少,但同时,也说出不少苦衷。原来,日本制造的电饭锅品质确实高,但价格也是韩国国产货的几倍。韩国家电也并非技不如人,相同的产品也能制造,但当时韩国业界普遍认为,生产贵的电饭锅没有销路。“电饭锅焦虑”出现后,韩国制造业界认识到,国人的支付能力和生活品质在发生变化,必须正视这些新的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这次舆论事件,也成为产业转变的重要推手。
30多年后,同样的议论从韩国移到了中国。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韩国人已经不再偏好日本电饭锅,其国产品牌反而成了中国游客青睐的对象,在韩国机场常能看到拎着家电箱子的中国游客。当年不信任国产货的韩国人,也成为了爱用国货的代表。而推动这个变化的,是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努力,也是舆论正视问题的结果。
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生产,但社会生产常常滞后于需求。在不放弃民众对价廉商品需求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新的社会需求。中国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更好的产品和更个性的服务,不惜用脚投票。在日本,上万元人民币的电饭煲并不在少数,有些厂家更是生产了全手工铁质内胆。这些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都有自己的核心内锅技术,也都有各自的鲜明特点。也许可以说,日韩的技术已经不具有巨大**优势,但是他们对产品差异化精细化下的功夫,制造业正视需求变化的“偏执”,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人对新技术产品的热情,让许多外国人羡慕。西方媒体常因此呼吁本国政府补贴新产品,争夺中国消费者。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保罗·埃文斯说得好,“人不是不喜欢变化,而是讨厌自己被改变”。缓解电饭锅焦虑,韩国用了20多年,中国肯定不需要这么久。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正视需求升级、求新求变的敏锐和勇气。作者:万宇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橱柜网”;可查看热门文章《关系再好,说的再动听,赊账的通通不干!》,想与同行交流可加入九正建材网橱柜交流群:7406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