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居消费签“私单”的现象屡屡被曝光,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与家居商家“合谋”,表面上是共赢,实则使自身陷入了维权无门的境地。的确,这两年来,倒闭、老板跑路的家具企业时有出现,倘若消费者撞上了这些“枪口”,无疑于是自讨苦吃。
家居市场存签“私单”乱象
伴随着家居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倒闭、老板跑路事件频频曝出。截止到2015年8月底,仅仅3个多月内,统计在案的倒闭或老板跑路的**家具企业就不下10家。由于家具等货品从下单到交货需要一定的间隔期,这便为一些准备跑路的企业提供了捞一把的时间。这其中,有一些是故意设置的“私单”骗局,据了解,这些骗局大同小异,多以便宜作为诱饵。
“把钱直接交给我们,不要让卖场知道,价格可以便宜些。”当家具品牌专柜的销售人员如此诱导时,有的消费者或许会以为自己遇到了“好心人”,省了钱。消费者真要这样做了,却可能陷入钱货两空的骗局中, 5月一名济南消费者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5月初,济南市民段先生在一家家居卖场的品牌专柜订购了一张床和两个床头柜,在去卖场收银台付款之前,一位自称店长的男士表示,“我们正在月底冲销量,你把款交到卖场,还要扣我管理费,不如直接交到我这儿,可以再优惠点”。经过讨价还价,原价16270元的家具**终以15350元成交,优惠了920元。该品牌专柜出示了品牌家具订制合同、加盖了品牌代理商公章的收款单,打消了段先生的顾虑。然而,两个月加工期满后,该品牌店却以天气炎热原料开裂为由延迟交货,当8月段先生再次拨打“店长”电话时,却发现该号码已经成为空号,前往卖场查询得知,该店已于一周前撤柜。
消费者身陷“申诉无门”泥潭
家具品牌在卖场内设有专柜,像段先生这样避开卖场设立的统一收银、加盖卖场合同章或售后服务**章等多项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监管措施,直接与专柜交易的行为,被业内称为“私单”。部分品牌专柜通过各种方式诱惑消费者接受“私单”交易,看似替消费者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实则给消费者的购物增加了隐患,因为卖场没有交易记录和消费凭证,一旦店铺撤离卖场,消费者便申诉无门,成为受害者。
因此,对于家居用品这类5-10年才更换一次的大宗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在选购时,不能贪小便宜,而应选择好品牌和好卖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签订“私单”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