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试水还是破冰 家具行业现状分析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15-07-31 09:45:43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随着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房产新政的出台,家具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虽然流通商场竞相开店,但即便到了周末,国内许多上万平米的家具卖场也只有零零散散的顾客,装修公司门前更是门庭冷落。

随着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房产新政的出台,家具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虽然流通商场竞相开店,但即便到了周末,国内许多上万平米的家具卖场也只有零零散散的顾客,装修公司门前更是门庭冷落。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家具行业洗牌的时候到了。纵观历史,家具行业虽然是一个传统行业,但作为一个产业的正式发展,中国家具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如今,家具行业正从混乱无序走向规范秩序,从恶性竞争变为理性成长,行业变革势在必行,并迫在眉睫。

生产企业面临着重重困境

许多业内人士感叹;现在家具业垮的比开的多,卖家具的又比做的赚得多。

目前,中国家具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槛很低,造成了当前家具生产企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家具行业内成规模的企业至少有8万家,其中规模300人以下的企业占据80%。小家具生产厂数目众多,整个行业市场处于混战状态。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家具行业产能过剩,如果城市化率再上不来,受房地产新政的影响,肯定会有一部分企业死掉。

在高额的场租下,家具卖场的疯狂扩张,就更使得生产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不跟进,市场份额就有可能被跟进的对手抢占;跟进,又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有实力的企业借着卖场扩张把渠道拓展开,而跟不上的企业就会慢慢的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传统渠道制约了行业发展

如今,中国的家具行业变成了一个渠道品牌大于企业品牌的行业。家具卖场的品牌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日益成为家具行业的“巨无霸”。

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域,家具卖场开新店的消息此起彼伏,一场接一场的“开店拉力赛”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有的老牌家具卖场大举进军二三线城市;还有多年来以经营家具为主的卖场,也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建材。与之相对的,是许多家具卖场生意冷清、难以维持,**终不得不选择关店或缩小店面,从而引发了“家具市场已经饱和”的争论。

然而,扩张是把双刃剑。走商业地产套路的家具卖场一方面向业内外展示企业实力的同时,另一方面急速扩张也带来了家具、建材企业不堪重负的现状。

经销商遭到卖场“捆绑式”发展,利润不断减少,而卖场在大肆扩张,在重点城市已经出现过剩的现象,在这些卖场里,品牌大部分在赔本。卖场可以用旺店的业绩来抵消新门店或者业绩差的门店的亏损,但是品牌商和经销商却无法承受这样的亏损压力。

总而言之,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家具卖场的扩张需要更多的理性。如果卖场无序扩张,租金上涨,成本增加,经销商难做,压力转嫁给消费者,**终会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形成市场的混乱,并**终带来行业内的从新洗牌。

行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家具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家具产业造就了日益扩大的市场。

房产新政虽然在短期内影响了家具行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投机性购房,如果房产新政执行有力,对将来包括家具业在内的家具市场将是非常好的前景。

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家具行业是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对于生产企业、经销商或流通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去考虑如何寻求突破,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战略化、规模化的升级转型。

家具行业或将实现新一轮的突破

进入21世纪后,人们日益紧迫的家具品味体验诉求与家具市场的单一化,具象化产生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永恒的矛盾。对于各企业而言,在挑战与压力的背后,暗藏着巨大的商机。同时,这也预示着,中国的家具行业必将经历一个激烈角逐的过程。

业内人士总结说,家具行业刚刚过去的十年是制造业、商业平台推动的十年,今后十年,终端消费者的参与将直接或间接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新推动力。

此外,还有更多的家具生产企业和卖场也在原有基础上寻求突破,有的着力打造小户型家具产品;有的以“零租金”方式与厂商直接合作;多家装修装潢公司提出“完全家具”,打造消耗平台推出品牌家具;部分家电大鳄也将涉足家具领域……

如今,中国家具业每年有近万亿的总产值,家具行业的前景仍十分广阔,但竞争也将异常激烈。实力雄厚的“外来者”会对原有的家具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家具行业已进入一种超竞争的状态。如何在这广阔的市场中稳保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开辟新的“疆土”,使强者更强,谁能够成为家具行业“亿时代”的**终赢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