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场的“先进入者”,外资品牌已经占据了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的优势地位。由于近来市场需求爆发,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入局,目前国内已有400家企业争相进入这一行业。仅从市场份额上来看,虽然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在缩小,但目前尚难与其抗衡。作为先进入者,外资品牌的优势地位有哪些表现?质虽优,价更贵,外资品牌空净产品的优势地位能否持续?
外资品牌技术和影响力略胜在筹
由于市场介入早,兼具技术和品牌优势,外资品牌空净产品在中国占据优势地位。
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14年空气净化器市场销售额排名前15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累计达到84.8%。其中,以飞利浦、夏普、松下、奥郎格等外资品牌销售额市场占比达到68.5%,外资品牌优势明显。以奥郎格为例,奥郎格中国首席运营官杨绍良表示,赶在2013年的市场爆发期进入中国,奥郎格已完成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销售网络建设。“我们在中国市场销量占全球销量的50%,未来有希望增长到70%~80%。”他说。
对此,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表示:“外资品牌空净产品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此前没有事件触动,一直不温不火。雾霾问题使得市场火爆起来,在线下市场外资品牌占有率很高。究其原因,除了因为介入早外,还有他们具有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在技术上,国外的空气净化产品已经相对成熟。“空气净化器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就已经在美国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开始销售,时间给了外资品牌足够的技术积淀。这种技术优势表现在整体设计、滤芯的使用寿命、可靠性等方面。另外,技术优势还带来了新的功能体验:夏普提出了净离子的概念,松下提出了纳米水离子概念,他们的特色就是清洗空气。一些新的技术国内的小品牌暂时还没有。”GFK产业分析师潘经纬说。
品牌影响力是外资品牌的又一优势,在为其产品带来溢价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用户粘性。“由于价低,很多国内小品牌在线上持续爆发两三个月,但随后就会很快下降。造成一波流买卖的原因,是他们的产品缺乏用户粘性。而这恰恰是外资品牌的优势,品牌影响力会带来更高的认可度。当然,随着美的、海尔等大品牌的入驻,国内品牌的劣势会得到扭转。”GFK产业分析师归一凡说。
潘经纬进一步补充道:“这种品牌影响力更多的是以用户感知度而体现出来。对于飞利浦、大金、松下、夏普等家喻户晓的外资品牌,消费者直观地认为他们的质量就是可靠的、技术就是先进的。而对于小米等靠低价来做市场的品牌,消费者直观地认为其在专业性上略低一筹。这种用户感知是品牌影响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刻板印象。”
奥维云网AVC空调环境事业部总经理刘大任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进一步分析道,在价格因素相对不敏感的线下市场,小品牌的价格优势被淡化,而外资品牌的“价高”则给了消费者安全感。“在国美、苏宁国庆节促销期间,我们做过调研,调查什么样价格段的空净产品消费者用起来放心。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低于2000元的产品,消费者会怀疑它的可靠性。”刘大任说。
未来品牌竞争更加激烈
把在国外推出的型号直接搬入中国来卖,显得“水土不服”,不能抓住消费者痛点。
记者观察发现,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外资空气净化器品牌有3M、艾吉森、布鲁雅尔、霍尼韦尔、飞利浦、夏普、松下、日立等,这些品牌净化器产品普遍标价4000~7000元,甚至上万元的也不少。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的价差普遍达到7倍。虽然其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明显,但是动辄上万元的价格确实不如小米的899元来得亲民。“不接地气”是分析人士对于外资品牌的一致看法。
对此,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鲁建国分析道:“价格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是直接进口的。由于国内的生产线才刚开始,产能还比较小,加之空净的国内代工体系还不够完善,有些品牌的一些型号在国内没有工厂,产品和滤芯直接从国外进口。”
鲁建国也坦言,外资品牌的产品质量很好,但是不一定都适合我们。“实事求是地说,外资品牌在整体设计、滤芯寿命、可靠性等方面做得很好,可是把在国外推出的型号直接搬入中国来卖,显得‘水土不服’。比如我们国家对噪声标准的要求比较高,而国外则不然,所以外资品牌空净产品的噪声显得比较大。另外,在实用性上,我们要求除甲醛,但是美国没有这一项,所以美国品牌在这一点上比较无力。”
归一凡补充道:“当前我们的消费者使用空净产品的痛点在于去除PM2.5,而国外90%以上的空气净化装置是针对过敏患者,也就是对花粉、宠物毛发、烟雾、霉菌和灰尘产生严重不适的人。韩国品牌用来除花粉、过敏源的比较多,所以韩国品牌在中国卖得并不好,三星、LG占的份额并不高。而日资品牌带不带加湿功能的纠结似乎并未影响销量。美国品牌的水土不服,有除甲醛的硬伤因素,也有渠道没有铺好的因素。”
除了不接地气外,分析还普遍认为,外资品牌未来的竞争环境也不容乐观。为了与较早进入该领域的飞利浦、松下、夏普、LG、三星等外资厂商争抢市场份额,国内家电巨头海尔、海信、美的、TCL等纷纷涉足空气净化器行业。“国内家电巨头的传统强项是渠道,而外资品牌的渠道铺货相对有难度。海尔、美的等巨头在中国市场耕耘了很多年,他们在很多二、三线市场都有专卖店。所以他们推出的新品可以快速地铺货,甚至能够铺到二、三线城市。在价格更敏感的二、三线城市,外资品牌的价格劣势会凸显。未来一线城市市场饱和之后,如何实现渠道下沉来扩张,是摆在外资品牌面前的问题。”潘经纬说。李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