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作家吴晓波在文章中写道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抢购马桶盖后,这个话题就一直没有停息过。从**初媒体大肆报道抢购马桶盖事件,到对中国制造业的叹息。后经证实中国游客抢购的马桶盖产自杭州 ,中国制造业的颜面瞬间又上升了不少。这戏剧性的变化,值得整个中国制造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思。
板子不言而喻要打在消费者“不成熟”、“不理智”上:中国制造的商品就那么不可靠?青睐洋货,不远万里带回来的,还不是“中国制造”?
今天中国人出境旅游,“一不小心”买到“MADE IN CHINA”的商品,吃到产地来自中国大陆的食品是常有的事情。但只要在发达经济体,我们一般坚信这些商品、食品的品质有保证,这种坚信,大半来自改革开放前期一段“出口转内销”的消费史。
所谓“出口转内销”,是指外商订购中国制造的商品后,种种原因导致交易中断,该批货物只好在内地市场销售。由于外商普遍对商品质量要求高,“出口转内销”一时成了品质保证的象征,而且价格不见得更高,买到“出口转内销”商品可喜可贺。随着外贸飞速发展,出口转内销才变得平常。
早期消费者对“出口转内销”的喜爱,潜台词包含着对内地市场上商品质量的不放心、不满意,同时也表明,中国人制造的同类商品,实际上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质量,卖给外国人尤其是卖到发达经济体的,质量明显优于内地市场的货品。
这种状况,当然可以用大陆消费者买不起质量更好的商品予以解释,也不无道理。但是它的后遗症就是,只要外部强制不是那么严厉,提高商品质量(且不论工艺设计水平)的自我期许就一直很低。随着中国外贸飞速发展,中国制造成了廉价商品、劣质商品的代名词。
这种状况的背后,是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中国大陆内部的要求,而来自境外订货商,换言之,中国制造的质量控制,一定程度上要看境外订货商的要求高低。
以这波在日本购买马桶盖的热潮为例,杭州松下公司的客服人员表示,在日本一些大型商场出售的马桶盖专门提供给赴日本消费的中国顾客,其生产标准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生产,从质量上来讲要优于国内的同品牌产品。既然如此,从消费理性角度而言,去日本去买马桶盖并没什么错。
此外,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制造的商品被外国商家退回的案例,其中固然有非质量问题的贸易纠纷因素,但一些确有与约定质量标准不符的原因。前段时间,中国某地出口的某种食品被外商退回,该食品有一部分即在内地市场低价出售。对这种食品,难道内地市场就没有质量标准?事实上,内地市场销售的商品、食品之类,每年又有多少因为质量问题被退回生产厂家?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真是少得可怜。很多时候,只要没有立刻闹出人命或伤残,质量管理机构包括生产厂家几乎把产品的质量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境外进货商或外国人。
市场的充分竞争固然是产品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力量,但是在一个全球人口**多的大市场且存在大量低端消费者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也会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不管是来自企业还是政府的强制性质量控制,结果就会像一位消费者所说,至今没有买到过一条称心如意的擦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