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穹顶之下 中国卫浴何去何从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15-03-02 10:44:33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眼下,**主持人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短短时间内传遍全网,成为亿万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其实,从环境问题延展到中国制造业,同样面临着一个难以越出的“穹顶”,这个“穹顶”来源于山寨问题,技术问题等等。

眼下,**主持人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短短时间内传遍全网,成为亿万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其实,从环境问题延展到中国制造业,同样面临着一个难以越出的“穹顶”,这个“穹顶”来源于山寨问题,技术问题等等。

不久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了篇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谈中国有钱人在日本大采购,买的不是奢侈品,而是电饭煲、吹风机一类小商品,一时引发广泛热议。当浩浩荡荡的中国游客奔向日本商场,只为抢购电饭煲,甚至马桶盖时,正如人民日报日前的《马桶盖的潜力》评论所言,中国制造被马桶盖击中了“痛点”。

赴日抢购的这股热潮,是否意味着,在日本面前,中国制造已经败了?

穹顶之下 中国卫浴何去何从

马桶盖技术究竟哪家强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有些年头,这些小东西从来只有我们往外卖,哪有跑到别国往回买的事。当然,他们买的也不是普通小商品,都是很精致的高科技产品。比如电饭煲煮的米饭不会黏糊,电吹风吹头发格外蓬松,等等。

前几年,我在福建一家大型卫浴洁具企业工作,对马桶一类产品比较熟悉。很凑巧,文章提到马桶盖“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功能,当时我所在企业正在研发,产品已到检验和展示阶段。说日本企业技术封锁,在这行业基本做不到。我所在企业和日本TOTO(卫浴行业的世界**)有合作,经常派高管和技术人员去学习交流。这些国际大品牌通常都有贴牌代工企业,合作非常紧密,谈不上什么技术封锁。况且小商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中国企业通常都能学。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跑到日本才能买到这种产品呢?吴晓波的文章发出之后没几天,一位中国行业人士发表公开信辨冤。他说吴晓波赞美的这款日本产品,中国已经有了,只是由于**度不高,中国人很少使用,这才湮没无闻。

日本人很早就使用智能马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市场基础好,技术成熟,中国人是**近十几年才开始接受,市场还未发育,工艺和技术尚未精熟,价格偏贵。中国有钱人跑到日本采购,其实是好事,但要想说明中国制造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恐是言过其实,故作惊人之语。

谁让我们被山寨国货包围

实际上,由马桶引出的中国制造业之忧,还可以向上追溯。

中国制造自上世纪90年代崛起,民众享受其福利同时,一个悲观声音也流行起来。悲观派认为,中国制造不是粗制滥造的山寨货,就是依靠剥削廉价劳动力的初级品。后来中国制造升级,国际口碑开始从“价廉”转向“物美”,批评声音转向“透支环境和未来”。**近几年的指责则变成了“不精致”“缺乏工匠精神”。姑且认为这些批评都是出自拳拳善意,所见的都是事实,可惜他们所见并不全面,原因分析也不到位。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资本和知识增加,进步参照系应为纵向而非横向,先满足**基本迫切的需求,才会顾及高层次。这不是心灵鸡汤式的说法,而是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当一国民众生产能力还很低下,他的消费需求就停留在低级层次。

并不是说穷人只需要自行车,不需要宝马,而是说穷人还没有相应生产能力。他得节衣缩食发展自己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资本积累或引进外资。中国改革开放更多走的是后一条道路。资本要想在一片近乎荒漠的土地迅速地滚雪球,必得控制成本,以期被广大民众接受。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假货横行,很多假货未必是假,只是质量低劣——那有什么办法呢?高质量的产品价格高昂,销量有限,民众既不欢迎,资本收益率也太低。其实那时期的很多正品真货用今天标准看,也和伪劣产品差不多。经济发展就是这样,只靠善良的许愿是无法达成坚实的进步。

把目光放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富层次多样的市场,你就能理解中国制造的现状。为什么粗制滥造的山寨货仍大有市场,加工一件产品赚几毛钱的产业还能存在,很多制造企业要加班加点地生产抢市场。虽然看起来毫不光鲜,他们都极大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至于它们何时脱胎换骨,与发达国家的企业一争高低,则应该看市场竞争。【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卫浴网”;关注有**,扫码查看“一个创业老板对妻子的深夜流泪告白!”九正卫浴网交流群:106480952】

中国诞生伟大企业只是时间问题

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2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一。装备制造业号称“生产机器的制造业”,一直是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体现。

过去多年,中国无论是钢铁、水泥、铜矿、化肥等原材料产量,还是电脑、手机、空调等制成品产量,普遍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乃至更高。这个水平只有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曾经达到。

中国制造为何称雄世界?政策放宽,企业家和工人勤奋工作,这些都是原因。还有一个很少人提的条件:中国人口众多,分工细密,市场广大。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525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

一个统一庞大的市场,使得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合作机会。沿海地区有大量“陶瓷镇”“印染村”“制鞋城”,中国几乎所有县城都会打出特产名片。经过长期协作,中国经济形成高度的规模化分工,产业集群的效益就是成本降低。这是很多小国无法企及的优势。

这也是近年中国工人工资**越南、菲律宾等国,企业家却不愿搬迁的原因。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工人熟练程度、企业之间的协作已高度成熟,成本反而更低。这是市场长期发育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宝贵的动力。

在这优势基础上诞生伟大的企业,只是时间的事情。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和手机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都居世界前列,一批世界级的企业正在涌现。它们根基的土壤是发达的制造业,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熟练的劳动力,它们之间本身又在激烈地竞争。这样的企业环境何愁不出好产品,有什么可悲观呢?

中国制造,风物长宜放眼量。

人口问题,中国制造的真正瓶颈

19世纪初期,英国人要求出口到大英帝国属地的德国产品必须贴上Made in Germany标签。当时德国货还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到19世纪末的时候,德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已不亚于英国人,Made in Germany成了技术精良,物美价廉代名词。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日本人身上。20世纪60年代日本车进入美国市场,也被认为做工不精,排量太小,无法与美国豪华霸气的大车型相比。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日本车横扫美国市场。中国制造才走过二十多年,没必要因为赴日抢购马桶盖,就给中国制造盖棺定论。

要说中国制造的真正隐忧,倒不是“产品质量差”“做工不精”“没有创新精神”这些虚头八脑的指责,而是反市场的错误政策。这些政策借关怀之名,帮助企业家决策,实质却是反市场的退路。这里面**典型的例子是“腾笼换鸟”政策。

“腾笼换鸟”政策的理由是,沿海发达地带还有很多落后产业。他们从事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在国际分工链的价值底部,已经没什么前途。一些高消耗高投入的企业,产出效率太低,污染严重,应该把他们转移到内陆地区。

所谓“双转移”就是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当然其中还要消灭一些粗放低效的企业。政府下了很大决心,想把旧产业迁出去,新产业请进来,结果人困马乏。很多企业根本迁不走,徒然受官员一番骚扰;那些迁出去的企业,水土不服,分工协作变得困难,难以为继。新兴产业没有建起来,旧企业饱受摧残。

当然,更大隐忧是人口结构深刻的变化。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很多地区还未脱贫,人口就已凋敝,很多产业机会就此消失了。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只要政策适宜,有机会称雄世界的产业会有很多。然而,现行人口政策已成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瓶颈。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5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