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对话围绕夹江陶瓷产区的转型升级,各对话嘉宾分别从自主创新、资源整合、思路转变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夹江产区陶瓷品牌的提升之道。
坚持高端发展,发挥夹江陶瓷独特优势
毛国中:今天的主题是“加速内部资源优化整合,提升夹江陶瓷品牌影响”。现在产、学、研、政府的代表都到齐了,我想问一下三位夹江的代表,**是朱县长,您对目前夹江陶瓷的看法是怎样的?
朱璋:目前,夹江陶瓷转型正处于换挡升级、进一步推动陶瓷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从工业用地、天然气能源等方面来看,陶瓷在夹江的发展是健康而稳定的。今年全县全年保持满负荷生产的企业达1/3,另外还有约20%的企业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在进行调整。从产品产出量上来看,根据尹博士通报的数据,夹江今年同比增长的比例要比其它产区略高。企业和政府下一步将加大陶瓷产业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坚持高端发展,坚持量、值和效益的同步发展。
胡洪容:目前,夹江陶瓷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和其它产区的处境是一样的,但我们有很多非常好的资源没有发挥出来,比如红坯页岩,夹江境内的页岩储量非常丰富。而另一方面,夹江区位优势也在逐渐退化和淡化,现在200公里范围内已很难找到优质原料。
在原材料处于劣势条件下,如果生产普通或者大众产品,走出四川省都会很困难。所以我们明珠陶瓷今年和去年集中精力研发了48款专利产品,并自建营销渠道,使产品销售半径不受市场限制。
其实,今年的形势不论对于企业老板还是职业经理人,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产品的换代升级、营销渠道的转型,整合资源来创建新的商业模式,仍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前途。
何德祥: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尤其是直接负责销售工作,对于市场了解的比较多,我想谈谈夹江产区存在的一些比较普遍的现象。
**是品牌。对于陶瓷而言,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来到夹江产区十几年了,感觉夹江产区对品牌重视不够或者说信心不足,甚至有些企业逐渐丧失做品牌的信心。另外一方面是缺少做品牌的方法和耐心。
其次是整个产区的规模大而不强,特色产品稀缺。夹江产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今仍未形成如广东、福建等地的产业规模,也未形成一些有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
三是销售区域与半径的收缩。中国的经济在发展,陶瓷市场的销量在变大,而夹江的主要市场却在被逐渐蚕食,产品在逐渐被边缘化。
第四是人才缺乏。随着夹江陶瓷产业规模的发展,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营销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没能随之而上,制约了产区的发展。
第五是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清洁能源的引进与推广应成为夹江企业在以后发展中所关注的重点。
毛国中:前不久,朱县长跟我们探讨,如何实现清洁燃烧,让清洁能源来提升夹江产区的品质和品位。这两年,夹江县委、县政府为转型升级做了很多工作。我想请朱县长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工作,包括它以后的发展规划,给大家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
朱璋:从2012年开始,夹江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转型升级,并出台了转型升级的发展计划。计划的其中一点就是对全县区域提供打造“西部瓷都”的政策支撑,对发展目标进行了定位。
具体工作体现:**,夹江县专门建立一个5000万的转型升级发展基金。通过这两年来看,每一年支持产区发展的基金都远超预算。
第二,从用地、供气、营销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打造夹江区域品牌。就在去年,我们还出台了支持高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包括财税、培训、教育等多方面,支持力非常大且实用。
通过这些的努力,转型颇有成效:
一是这几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37条生产线的技改,同时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现已经建成的5条生产线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环保标准均达到了此前的要求。目前正在建的还有10条生产大线,一条生产大线的产能相当于过去2-3个厂的产能之和。
二是节能,我们企业在节能方面,能耗下降了20%。
三是节约人工,劳动力成本不断下降,降幅达30%以上。
同时,我们的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由过去的“二三五”调整为“三五二”,即高端占据30%以上,中端为50%,低端比例不足20%。从目前的产出和综合效益来看,调整的效果已初步显现。接下来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平台建设,即园区的发展建设工作。今后凡是我们规划区的企业,都要进驻园区,且还要按照环保、节能、友好型的发展要求来打造自身。
创新效果显著,变革企业发展模式
毛国中:另外一个问题,我再问一下胡总,我看到您的产品全部申请了专利。您在申请专利的过程当中,是否享受到自主研发创新带来的效果?
胡洪容:通过近两年的研发投入,在今年,我们已经享受到了它带来的效益。一是产品价格的稳定,因为有我们有自主的定价权,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彼此产生的杀价现象也相应减少了许多;二是销售区域方面,特别是在网络供应已经走向全国的当下,我们的产品基本上不受区位限制。自主研发产品不仅给我带来了效益,也拉开了差距,我们会将个性化和差异化路线进行到底。
与此同时,由于拥有较多的专利产品,明年我们可能会在夹江产区,乃至于在其它产区寻求合作伙伴,因为在终端销售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资金。为了让研发的新品尽快推向市场,我们可以把生产和销售打包出去,这样就可以把资源更好地组合集中。在不改变销售模式的状况下,让自己的资源得到**大发挥,效益得到**大化体现,这就是我想走的模式。这条模式可能非常艰难,也会有很多阻力,但是只要坚定信心走下去,前途**终是光明的。
毛国中:在营销方面,您是整合外部资源,交给别人去外包吗?
胡洪容:先把产品研发出来,投向市场,再以部分产品作为样板,让经销商或者具有市场资源的专业人士了解产品,并相信能够为其带来巨大的效益,然后大家一起开发合作。
按照目前的进度,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精力和时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地研发,并不断地创新更多的产品,对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走这样一条互相整合资源的商业模式,我相信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加强资源整合,信任确立产销体系
毛国中:我们刚刚提到,现在市场变了,夹江区位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那么在这种区位优势逐渐失去,竞争已经从区位竞争转嫁到全国性竞争的过程中,何总,你觉得我们现在要做一个怎样的资源整合?
何德祥:现在的竞争,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一种全面性的竞争,其实今天的主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面对夹江产区的困境,加速内部资源整合是一个答案,提升品牌是另外一个答案。
夹江在过去的很多时候,一直处于跟随、跟风阶段,而在现阶段已是全国性竞争的背景下,因地制宜非常重要。比如抛光砖,广东有品牌优势,有原材料优势,夹江如果也跟着做抛光砖,怎么能够做赢广东呢?但如果,夹江企业因地制宜,利用夹江特有的、储量丰富的红坯资源,并且把产品做好了,在市场上还是具备较强竞争力的。
然后就是加强内部的资源整合。中国瓷砖的人均产量居世界**,但分开来讲,中国还有许多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而对于目前的陶瓷产业而言,产量与规模的增长并不是**重要的,成本优势已不是企业乃至产区**好的选择。把产区内部的增量盘活,资源相互整合,而不是相互排挤,产区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毛国中:我们举一个实例,你们厂跟别的厂合作,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何德祥:**大家要知道,内部的整合对夹江产区而言很重要。通过企业内外资源的相互整合,在区域市场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既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他人。但在实际整合的过程中,企业之间不能完全的相互信任,**终导致合作不能长期坚持下去。
另外一方面,很多企业的定位不稳定,产品与价格体系很容易受市场影响而波动,有时为了销量还会展开残酷的价格战,这样合作自然就泡汤了。
因此,我认为合作的首要前提是,企业要看到资源整合是件互利互惠的事情,其次是要建立起规范的标准生产体系和市场价格体系。
走差异化路线,转变企业经营思路
毛国中:何总的意思是说,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而随之波动,这种合作就没有意义。其实何总讲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大家之间的相互不忠诚,可能导致**后的合作泡汤。
下面一个问题,我们请问尹虹博士,在全国今年大面积停产,价格下降非常之快,甚至很多企业在负增长的背景下,广东和山东淄博相对做得比其他产区轻松一些。面对这样的形势下,博士能不能给夹江一个建议,比如说广东和淄博有什么值得夹江借鉴的地方?
尹虹:今天下午我做了一个以品牌为主题的演讲,因此我觉得夹江除了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外,还应该学一学其它产区的做法。从技术装备上来看,现阶段国内所有产区的差距越来越小,差距大部分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方法与品牌建设上。比如佛山陶博会,近几年做得相当好,其中每届展会的户外馆基本都被山东企业全部占据,而夹江的企业几乎很少去参加,自然也就很难打响企业乃至产区的**度,这可能与夹江的发展历程以及以前的思维习惯有很大关系。
当然,夹江走品牌的路也是不平坦的,目前在产品上,包括红坯,等于说整个转型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优势,而如今仅靠资源和成本继续下去,优势将会越来越弱,所以走品牌、走差异化的路线才是夹江**好的选择。
总体来讲,我觉得夹江应该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舍弃了自身优势去跟别人学。比如夹江在前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发展抛光砖上投入过多,因为夹江产区的抛光砖原材料需要从广东运来,且在装备、制造、品牌上都没有广东的优势。
此外,我并不是主张夹江非要自己举办很大规模的展览会,但以前成都还有一个瓷砖展,记得**届瓷砖节的时候还做了一个瓷都馆场。如今山东的瓷砖展在中低端市场的经销商群体中发挥着很大作用,而夹江到目前为止,还缺乏较好的、对外的产品展示平台,甚至还没有一个较好的专业卖场。
毛国中:刚刚尹博士提到了专业卖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制造是基础,但是让它走向更远,或者形象更好,就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来承载它,那就是商贸。制造跟商贸是没办法脱节的,所以说这方面也值得夹江借鉴。
另外,我们今天在座的还有张教授,他对品牌的营销和产业的转型有非常深的研究。其实现在,全国的制造业都面临从粗放式转向更加现代化、集约化的结构调整的新时代。在这种转型期内,张教授能不能给夹江陶瓷一些建议。
张有卓: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且变革的深度非常大,不仅是陶瓷行业,现在中国的制造业都陷入了困境。相比其它行业,陶瓷行业是幸运的,因为它目前还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虽然如此,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我们陶瓷企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也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当前的大变革时代主要特点有两个,一个是看不见的手,一个是看不见的心。激烈的价格战并不能解决问题,若是持续下去,很多企业将会被淘汰,而剩下的企业日子照样不好过,这是因为我们仍旧处于制造业的低端,其利润空间在逐步缩小。而如今消费者在市场上已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在营销时要理解消费者、研究消费者,这样企业才会取得飞跃式的发展。
现在的陶瓷行业与制造业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人才的缺乏。如今的年轻一代更重视自我的实现,以及更强烈的归属感。实际上,不是我们招纳不到人才,而是我们没有抓住人才的心。
此外,我们还要抓住优秀经销商的心,要对他们有足够的了解。企业要做什么样的品牌,我们的顾客有哪些,他们有怎样的需求等等,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又怎么能吸引到优质的经销商呢?所以关键还是要企业转变思路。
我生在重庆,对四川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其实四川的文化程度是很高的。四川人口一亿多,人才济济,夹江也有夹江的独特优势,但是我们必须要改变停留在制造业低端的思路,并要把产区的优势转化成实力,走出自己的道路,运用看不见的手抓住看不见的心,这样我们才能腾飞。
过去的夹江陶瓷,一直是佛山的跟随者,作为跟随者,永远只能落后,不可能超越。举个例子,当刮东风,所有人都往东边走的时候,你也跟风往东,就只能一直做跟随者,但如果你往西走呢?等到风向边了,你就是老大。
毛国中:张教授刚刚提到我们还是把思维停留在制造业的低端,停留在生产线上。博士也举了很多例子,做得好的那些企业的关注点和精力是放在营销、品牌建设与员工的激励上,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品质。
对于营销,大家要把心思放在顺应消费者上,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产品与品牌广受关注,这应该是企业以后营销的重心,也是企业调整进一步发展策略的关键。
根据今年的调查,我们预感今年全国陶瓷砖生产能力应该会超过135亿平方米,而其中至少有1/3的产能是过剩的,这种过剩可能会影响到身在其中的每一家企业。今天讲的主题是加快内部之间的整合,通过激烈的探讨,我们要做到的不是1+1=2,而是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