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对夹江这样一个缺乏国有大型企业的县域来讲,扶持民营陶瓷工业发展,丰富、拓展“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基地县”的内涵与外延,才能进一步夯实“三同发展、三个辐射区建设”发展根基。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壮大要放在市场中才有可能。同时,要扩大这种可能就必须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
(一)依托县域主业,集聚民营经济裂变效应。1987年,夹江县蟠龙乡(现黄土镇)罗华村陈长富等几位村民筹资67万元首建夹江建筑瓷厂,点燃了“西部瓷都”**把炉火。随后,界厦、永发等建陶企业相继诞生并在市场风雨中曲折发展。1992年,夹江掀起大打“经济建设总体战”热潮。1995年,夹江在全省率先成立民营企业管理局和**县级陶瓷协会,先后成立企业投诉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建构夹江服务型的投资环境。陶瓷年生产能力由1987年“零的突破”到1992年100万平米,1998年的5000万平米,1999年的1亿平米,到2002年底的4亿多平方米。目前,全县共有陶瓷生产企业78 家,配套及相关企业290家,省外驻夹陶瓷配套办事机构540个,陶瓷生产线148条,年生产能力达到5.5 亿平方米,占全国陶瓷生产能力的8%,全省的80%。在建及拟建陶瓷企业12家,生产线25条,项目建成后全县陶瓷企业总生产能力可达8亿平方米,占全国陶瓷产能的比重从8%提升到12%。
夹江陶瓷产业成“燎原”之势,迅速崛起为西部**。200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夹江欣然题词:“中国西部瓷都·夹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黄彦蓉来夹江调研后称此现象为中国西部的“温州模式”。**经济学家吴敬琏高度赞赏夹江建陶产业集群的发展,称之为“夹江现象”。
(二)释放市场红利,推进利润分配价格化。夹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随着国家产能政策的调整,全县近400家民营陶瓷及配套企业面临发展瓶颈。为突破困境,夹江主动向市场要效益,向改革要动力。立足市场,夹江制定了“西部瓷都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行动计划”,县财政滚存安排5000万元发展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近两年投资46亿元,技改和新建陶瓷生产线50条,引进和采用5D喷墨印花、一次烧成宽体窑炉等一批新技术、新设备;引导19家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转型为大企业配套或退二进一进三;全面淘汰直燃煤企业,改为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劳动生产率提高40%,生产成本、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0%、7.9%、8.1%,增加了效益,推进了低碳发展。同时,夹江还正在加快筹建**陶瓷质检中心和西部陶瓷学院,抢占夹江陶瓷在业界的话语权。
(三)紧扣产权制度,明晰化民营主体产权。夹江现有大中小各类民营企业13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家,其中陶瓷类规上企业47家,占51.6%。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家族式企业的发展也呈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现代企业产权的要求,夹江对全县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构引导,鼓励企业,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在管理、资金、人才等层面突破家族式资源局限,向更大的市场要资源、要效益。目前,夹江以大型民营陶瓷企业为试水区,带动全县各大民营企业在融资、人才等方面逐步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接轨,为企业下一步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
培育民营经济主体,壮大县域实业支撑
【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陶瓷网”;关注有礼,扫码送百万商机!九正陶瓷网交流群:80123558】
活跃民营经济,关键要培育民营经济主体上下足功夫,要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品牌打造,推进园区孵化建设。
(一)加快科技引领。紧扣“新兴”与“传统”产业两端,促进两端互融,梯度发展,是夹江民营工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坚信,“夕阳”与“朝阳”是一个一体化概念,而这种转化中介就是“科技”。依靠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今年1-8月,全县工业投资完成24.35亿元,其中民营陶企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9.98亿元,同比增长192.51%。夹江正秉承“科技引领、创新支撑”的理念让全县民营企业在市场的高速发展中迅速成长。
(二)加快形象塑造。夹江作为西部**大的陶瓷产区,同时也是西部**大的贴牌陶瓷产品输出区。区域品牌自信的缺乏对“夹江造”品牌的打造百害而无一益。为补齐品牌短板,夹江把品牌打造作为陶瓷产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条件。目前,现已拥有“新中源”、“万茂”、“树功”3个中国**,17个省级**商标和名牌产品,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今年我县已全面启动“中国西部瓷都·夹江”区域品牌的申报工作,为“夹江造”品牌的打造提供区域品牌支撑。20余年来坚定不移的发展壮大陶瓷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富民经济”为一体的富民强县之路,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西部瓷都”。
(三)搭建产业平台。夹江经济开发区作为乐山市**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凭借“创新、融合、集聚、生态、循环、美丽”的良好形象入选“2014四川**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十园区之一,对民营企业的集聚作用日趋凸显。依托该园区,该县已经实现“一区五园”的产业规划布局——传统陶瓷产业区、新材料产业子园区、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子园区、机械制造产业子园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子园区。总面积达21.76平方公里。2013年,夹江经开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31.6亿元。今年1-8月,夹江经开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6亿元,其中陶瓷产业99.2亿元。
优化行政服务环境,激发民营资本活力
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服务”角色,而不是“管制”角色。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成长规律,尊重现代管理规律,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才能激发民营资本活力,繁荣民营经济市场。
(一)完善干部挂联机制。在县域范围内,各级领导干部采取约见、走访、座谈、实地调研等有效形式充分听取县域内各陶瓷民营企业的实时生产经营状况,对收集的企业发展意见和建议进行台账式管理,帮助解决挂钩联系企业基础性设施建设、培植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宣传和落实各级稳增长举措,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夹江,夹江县对各类投资民营投资项目进行了联合研判。对“三好”,即“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好、生态效益好”的企业优先进行供电、用地、用水等生产要素配给。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大力实施并联审批、项目代办制度,优化、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坚定业主投资信心,为尽早尽快促进项目落地、投产提供优良的政府服务环境。
(三)鼓励参与公共建设。产业机构的转型升级要求地方政府在县域企业的转型升级,生产帮扶上起到引导作用。为充分发挥有偿公共服务“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夹江县房地产业、城建交通、文旅产业等多领域的繁荣建设,均离不开民营陶瓷企业的建设参与。一方面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民营陶瓷企业的投资路径,丰富了融资渠道,加快了转型升级,多元突破。近年来,夹江县陶瓷企业以BT等形式进入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水利、市政、医疗卫生事业、教育和文化事业等领域,参与建设了新华3、4社、工农5社、姚桥6社安置房,千佛大道、夹木路、青衣江三桥、外国语实验学校整体搬迁、高陶园区主干道、城东片区和物流园区道路及市政配套工程、文体小区B区道路及市政配套工程等重大项目;陶瓷企业注资成立民营小贷公司1家、典当公司2家。
(四)推进企业高端发展。细化区分县域民营经济类型,完善企业配套服务。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主要产业,集聚企业发展比较优势。目前,四川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四川米兰诺陶瓷有限公司、四川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四川建辉陶瓷有限公司4家企业进入中国陶瓷行业销售收入30强企业。二是鼓励同类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通过兼、停、并、转,扶持一批、壮大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实现品牌融合、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三是促进生产性配套服务产业发展,鼓励物流、电子商务等向综合化、专业化、独立化发展。
“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夹江能够保持发展定力,稳住发展速度,顺利实现目标任务,民营陶瓷产业的支撑性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夹江发展的未来亦不可“行百里而半九十”,还需进一步多路径促进民营企业在市场博弈中发展壮大,夹江才能固本培元,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