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灯都古镇三十载遇瓶颈 如何求变赢市场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4-09-26 10:27:43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作为“中山美居”中耀眼的一环,“灯都古镇”之名响彻国内外。30年前,古镇灯饰刚刚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古镇灯饰已发展为覆盖三市11镇区、年销售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作为“中山美居”中耀眼的一环,“灯都古镇”之名响彻国内外。30年前,古镇灯饰刚刚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古镇灯饰已发展为覆盖三市11镇区、年销售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灯都古镇三十载遇瓶颈 如何求变赢市场

不过,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发展空间受限等诸多困难。未来“古镇灯饰”若要从辉煌走向璀璨,亟须谋变。

现状:发展30年遇到了瓶颈

“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发展空间受限等诸多困难。”在今年的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上,市政协副主席马志刚代表市政协作主题发言称。

为助力古镇灯饰业转型升级,中山市政协成立了“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叠加扶持政策体系研究”课题组,**终形成3万多字的《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战略前瞻与叠加扶持政策体系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对古镇灯饰的瓶颈进行了分析,突出表现在:一是多年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发展,导致行业过度分散,核心**企业对行业的带动和引领不理想;二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的加工装配企业多,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少;三是镇级的行政权力资源无法协调周边镇区产业发展,不能统一对集群进行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以致出现“内耗”性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四是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缺乏现代大商贸、大物流、大配套和电子信息化的区域商贸总部,主导行业和市场的“话语权”不强;五是培育、引进、留住人才的政策和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谋变:不同镇的灯饰业错位发展

中山市政协建议,可将古镇定位为国际灯饰展贸中心,然后再协调全市错位发展。其中,古镇在灯饰产业的定位是研发和营销总部,国际化的营销平台;小榄镇在灯饰新光源LED产业研发和展贸领域占有优势,其与灯饰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作配套的定位清晰;横栏镇灯饰产业才刚起步,应当围绕古镇、小榄的定位进行配套发展,不要重复雷同的项目建设。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等镇区,可以视具体情况布局高端大型配套项目。

对于市政协的建议,市长陈良贤表示,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如果不把握好转型升级的窗口机遇,中山灯饰产业集群的优势可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弱化,曾经的辉煌和地位也将不复存在。陈良贤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在产业扶持、资金支持、土地供应、政策优惠等方面,形成支持古镇灯饰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会展商贸等薄弱环节,引导灯饰产业从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辉煌:灯业黄金期挣钱也容易

在古镇灯饰界的上万家企业中,区氏家族可谓鼎鼎有名,**企业中的华艺、开元、胜球的老板都是区姓人,他们同出于古镇冈东村。其中,区炳文执掌的华艺更是培养出了超过300个老板,被称为灯饰的“黄埔军校”。

在区氏家族的成长历程中,赚钱的传奇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当时赚钱就好像马路上卖烧饼一样,大家就一窝蜂都转行过来了,没有任何商业秘密。那时候太穷,不过穷才有机会。”区炳文说。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如今古镇灯饰已形成以古镇为中心,覆盖中山、佛山、江门等周边三市11镇区、年销售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也涌入了大量的“新灯都人”在古镇创业谋生。

竞争带来新的挑战。新灯都人发出挣钱难的感慨。在古镇长安路一家灯饰配件店里,店主小张向记者吐槽道,这个店面有10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月租是60元,一个月的店面租金需要数千。虽然辛苦,小张坦言并没有赚到多少钱。

古镇灯饰威水史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如今古镇已有1.1万家灯饰制造及销售相关企业(包括个体),从业人数约10万人,每年创造的灯饰业产值143亿元。

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有28家、5000万~1亿元有31家、2000万~5000万元有26家。据业内人士估计,整个产业集群企业数超2万家,从业人口在40万左右。

2013年,灯饰业总产值达142.8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出口总额5.0亿美元,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出口领域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古镇已形成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全镇已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牌照超万家。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灯具网”;关注有礼,扫码送百万商机!九正灯具网QQ群:106481030】

推荐阅读

更多>>

灯饰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