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在9月份于德国柏林举行的欧洲家电展“IFA 2014”上,三星电子将集中宣传其智能家居技术,包括位置识别、无人警报服务、能源监测、声控技术等与智能家居有关的四项新技术。公开消息显示,三星**近耗资2亿美元收购了开发智能家居平台的美国风险企业“Smart Things”。此前,苹果、通用电气等企业以及谷歌、高通、英特尔等屈指可数的信息技术(IT)巨头正围绕制定智能家居国际标准展开激烈的主导权竞争。
现状:巨头忙战略新秀推新品硬创实力参差不齐 硬创阶层:大集成商做大工程小团队走轻智能路线 智能家居的硬创阶层分为了好几个阶层。 **个阶层是做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的大型集成商,他们能做出将很多的智能家居产品集成到一起的整体解决方案。这类公司主要走工程渠道,通常由本地化的代理商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方案,然后企业派驻安装人员上门进行施工和布线安装,主要应用在高端别墅、酒店、精装修住宅等场所。
硬创阶层中的大型集成商在智能家居领域,是非常专业与富有经验的,他们在执行层面上已经遥遥**,但可惜的是,他们都只在做大型工程。这类硬创公司虽然拥有前沿技术,但离普通消费者非常遥远,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实现得特别好,因为他们并不在意某一个产品。
第二阶层专门针对某一个场景做应用。这类团队他们可以完成某个场景的小系统,也会做一些控制、网关等。第三阶层是专门做单品的,比如智能插座、智能灯泡等。
这些硬创团队,大多依托的是单品策略,做轻型的智能家居,其实这正是较容易推广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有些智能家居公司如Broad link、幻腾智能家居也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大而全的产品组合,开始走轻量化的产品路线。 互联网新秀:“系统”理想很丰满“链接”现实很骨感 作为互联网新秀,小米、360都想做控制系统,想通过一个系统融合整体,把这个系统做得**优化,使其使用性更强。
新秀们的愿望是很美好的,当他们把一个平台搭建起来的时候,其扩展性是可以产生极大价值的。这几乎是一种垄断,例如,以后谁要使用这个平台,就必须交费,就像现在的手机平台可以收集许多操作系统一样,平台本身是具有价值的。
但是现实却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做的智能家居系统和做方案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系统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现在真正需要的是要有足够的供应商,把整体的系统搭建出来,因为,只有搭建出来,才能获得体验感。可是,就现在目前来看,他们可链接的产品非常之少。
就小米而言,这种现状与其一贯的投机心理是相关的,几乎一向以来,小米都不太会在硬件创新上投入太多,而是观望、借鉴。 科技大佬:控制系统 标准联盟锁定统领目标 现在真正会投入做系统,做平台的是苹果、谷歌。因此,真正驱动智能家居市场的仍是那些科技巨头。
谷歌花费了大约40亿美元用来收购Nest实验室和Dropcam。苹果也制定了HomeKit可连接家居的中心战略。微软携手Insteon智能恒温器初创公司正在检测如何利用其语音助手Cortana成为用户智能家居的"管家"。
当然,做控制系统是整体智能家居的大方向。但是目前,智能家居中**核心的智能家电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缺少与其他厂商家电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能否很快有真正的控制系统还很难说。 如何实现真正智能 “智能家居的未来应该去中心化,它不会是只有一个**的入口。”王斌日前在2014智能家居世界大会上说,目前智能家居市场的大趋势就是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企业,都在做平台,都要做一体化。但对于用户来说,智能家居的价值体现在其功能的可靠性以及不需太多的注意力上。 这与潘岐灼不谋而合:“爱好者和懒人,是技术进步的**大推动力。”
张晓君则认为,智能家居市场的开拓,**技术上必须完善。“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个初步印象。一旦老百姓对产品的**印象反感了,那么再想让他接受,就很难了。所以我们必须让客户在接触时,就从内心接受它,而不是排斥。”
而这距离人们爱上智能家居,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智能家居想要进一步发展,应该做到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和爱好。”潘岐灼认为,此外要让客户看到这种产品所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效益,前者譬如节能减排,后者譬如时尚、可穿戴。
“智能家居发展到**后,应当是一种无需借助任何终端设备,就可直接将人的感官感受传递给家居设备,让它们能够读懂人的心思。这便是物联网时代所提倡的‘传感’——我感觉空调温度低了,有些冷,这时空调能够感知并自动将温度调低;我感觉地脏了,清洁机器人就能读懂我的意思,去擦地。”张晓君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居——家居设备与人脑直接对话。“而要实现这个理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特定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