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卖场通常**为主要的运营模式便是“收租金”,在这种模式的运营之下,家居卖场就需要能力去开更多的店,更大品牌的店,来容纳更多的家居建材品牌进驻,但是相对于当下的家居建材行业形势而言,卖场本身吸引客户群的能力是有限的。
家居卖场过剩 却仍频频扩张
家居卖场过剩的说法**初来源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家居行业现状确实不乐观。不过,另一个家居卖场**企业“居然之家”还在宣布扩张。除此之外,红星美凯龙、香江集团都在筹备大面积扩张。
一边是加速开店,另一边却是倒闭频频,这是为哪般?根据《2014年家具行业发展报告》分析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为世人瞩目。目前中国人均家具消费尚低,我国年人均消费家具仅为17美元,仅为发达国家的1/18。”而从这个理论数据以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可知,有些地区家居卖场的确已经出现过剩。
但笔者认为,当前地板等家居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应该是巨大的市场容量与区域家居卖场均衡匹配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庞大的市场规模所带来的理论上的财富,而忽略了一系列重要问题,那就是在既定区域内,地板市场需求是否足以容纳疯狂扩张的卖场?而其中,又有多少家居卖场在重滔覆辙呢?
多重原因致“过剩” 地板企业需加强“拓展运动”
据笔者了解到,卖场与地板等家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时,往往要求地板企业品牌入驻卖场在全国各地的连锁店,如果地板商家不愿意进入新开的某一卖场,那么,以后也将失去进入这个连锁卖场的其他机会。比如,这个卖场若是再开店,这个品牌就无法进入,即便进入了,品牌也不能优先选择摆放权。
这样对于大地板品牌来说,必须硬着头皮进卖场,而且越高级的卖场越得进,但是高级并不意味着就能赚钱,反而可能更难赚到钱。“这也是大品牌的无奈,渠道是越多越好。电商这种低成本模式要拓展,建材卖场这种高成本模式也不能丢。”一地板企业市场部人士无奈地告诉笔者。
从渠道的角度看,任职于国内某**地板品牌的陈先生告诉笔者,国内的家居卖场跟掌控家电渠道的国美苏宁还不一样,苏宁和国美可以说几乎是垄断了家电的流通渠道并且使用采销模式,家居卖场比如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自身并不经营产品,靠的是收租金的商业地产模式,占家居的整个流通渠道的份额现在其实还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