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卫浴五金行业一直是一个政策市,如今,电商的崛起让这个格局未定的市场又增加了新的变数。市场混沌、群雄并起,在质变中的卫浴五金行业隐含着怎样的商机?电商能否有所作为?
购买家电,您也许会在品牌、性能、价格等参数上一再斟酌,并对自己的判断颇为自信;但对于卫浴五金件,大多时候,室内设计师和家装公司将代替您的大脑,并让您沉迷于“他们很专业,很可靠”的幻觉之中。
卫浴五金,一般指水**、花洒、地漏、毛巾架、玻璃平台、厕纸架、网篮等在厨房、卫生间中使用的金属建材。除了水**,其他几样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还只是近10年的事情。
这是一个混乱而有趣的市场,供应链尚未稳定,而近两年兴起的电子商务,又给这稚嫩的市场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在线上线下的双重推动下,这个市场会呈现什么样的形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商机?
中国卫浴五金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可谓众说纷纭,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消费1978亿元,同比增长24.6%。来自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年卫生洁具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800亿元。根据一般的计算方式,卫浴五金件在卫浴市场中的占比约为20%~30%,因此我们估计目前卫浴五金市场份额在200亿~300亿元之间,且每年会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去年年全年,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屋新开工面积萎缩(增长率为负),新开工面积的减少使得建筑及装潢材料消费疲软(增长率下降),这也必然给卫浴产业带来负面影响,而陶瓷制品产量超过10%的跌幅印证了这种影响。我们认为,房屋新开工面积是卫浴五金消费的先导指标,2013年新开工面积已经实现增长,这将会成为卫浴五金行业继续成长的动力。
中低端市场格局未定
目前,五金卫浴行业的全球分工已经确立,品牌商进行全球化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制造服务商提供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装配物流。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OEM或ODM,中国卫生洁具产销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0%,卫浴配件占到35%。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出口的萎靡导致大多数企业转战内地市场,这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
在中国,摩恩、科勒、美标、TOTO、高仪等美系、日系、欧系世界**品牌占据了高端市场(高级酒店、公寓、别墅等);国内一线的箭牌、鹰牌、九牧、中宇等50~100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占据着中端市场,这些企业多分布于广东、重庆和唐山;另外3000多家企业在低端市场中拼杀。由于目前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参与者广泛,价格战较为激烈,行业集中度很低,因此我们认为,国内中端和低端市场的格局还没有成型。
卫浴五金企业的供应链
目前,国内卫浴五金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一种竞争关系。供方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来获得利益。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因此原材料企业的潜在讨价还价能力就很强。更不幸的是,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关系,原材料企业一般都是国有大型冶金集团,其市场地位稳固,并且买主也很多,因此当近年来铝、铜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后,成本大部分转嫁到生产企业身上。
而生产企业的成本能否通过渠道传递到消费者身上呢?答案是很难。为何?因为激烈的价格竞争。国内中端市场的品牌与低端市场生产商之间的工艺差距正在缩小,因此众多中小型的企业都在努力进军中端市场,而价格竞争是他们**直接的方式,虽然国产一线品牌在努力向高端市场靠拢,但由于设计研发的质量不高,且专利保护力度不够,竞争对手们大量的模仿和抄袭使得国内一线品牌也掉进了价格战的泥潭。终端价格拉不上去,原材料价格又上涨,卫浴生产企业的线下利润被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