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社区服务消耗大量人力,而且业主与物业沟通效率不高,体验感不好,已不能适应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节奏。目前,我们通过‘住这儿’应用软件,为用户提供账单查询、活动召集、在线保修、信息推送等服务,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近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喻斌在智慧社(园)区建设指标体系研究工作会议上,谈及万科在探索智慧社区的运营模式时如是说。
这种升级版的智慧社区,在全国城市“智慧化” 浪潮中,引起众多人士的广泛关注。日前,在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智标委)和万科物业联合举办的智慧社(园)区建设指标体系研究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智慧社(园)区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养老、智能家居、一卡通应用、智慧健康保障体系等展开前瞻性的探讨。
顶层设计的欠缺
近些年,在第三次信息革命之中,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时代,业主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智能终端被用来处理越来越多的事物,成为人们器官的延伸。”长期处于市场前沿的喻斌,对于用户的各种需求了若指掌。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这种信息服务诉求也驱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2014年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增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先期在450个社区开展试点,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和商业衔接配套的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让业内不少人士欢欣鼓舞,但是在信息服务落地的过程中,人们却发现操作并非易事。智慧社区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安防监控、智能社区医院、社区管理服务、电子商务等诸多领域,如何将这些信息资源整合起来,避免信息孤岛;如何构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智慧社区模式……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系统集成商、运营服务商困惑的问题。
各地也在积极寻求问题的化解之道。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智慧社区认定管理办法》指出,智慧社区要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7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并对各个指标提出了一定要求。“这个地方标准对智慧社区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当地智慧社区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仅仅是针对北京的一个管理办法,其他城市能否复制这种管理模式,还是一个未知数。现在智慧社区的顶层设计十分欠缺,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和指标要求,不少集成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从何下手。”全国智标委副主任张永刚说道。
指标体系需先行
为指导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给国家智慧社区顶层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全国智标委启动智慧社(园)区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会上,全国智标委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程卫东介绍了智慧社(园)区建设指标体系研究阶段性进展情况。他指出,智慧社区建设指标体系包含82个指标,由信息化内容建设、保障体系(总体、安全、政策标准等)、建筑物及市政基础设施3大类和1个外联(与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对接)组成。其中,内容建设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60个指标,涵盖了一卡通、智慧养老、信息发布、设施管理等社区服务、管理应用层的多个服务项目以及相应的指标要求;在平台建设方面,列出了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商务服务平台以及其支撑技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中,体系对社区各类信息的感知、网络、数据层等从技术层面加以引导。
“这82个建设考虑到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从技术、操作难易度等层面进行划分,分为必选项、优选项、可选项。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智慧社区。”陈卫东进一步介绍。
这次指标体系围绕智慧社区这一主线,明晰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标准、依据,并给出合格、优秀以及新技术选项的划分,为行业、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制订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参考。“该指标体系把智慧社区所涉及的技术与对象有机结合,实现社区建设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为目标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体。”深圳市智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江峰说道。
张永刚表示,全国智标委一直负责智能建筑物数字化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围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城管、智能家居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推广工作。未来,全国智标委将在已有基础之上,积极探讨智慧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引领并规范智慧社区建设,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中发挥标准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