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近日迁出北京到河北邯郸落户,这被认为是建材业企业被“逼”出京城的一大重大信号,同时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以来,河北等地承接首都产业的举措。
有消息称,原定于今年底退出的包括建材业在内的300家污染企业,将提前到10月份告别北京,在赞赏北京行动迅速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如果迁往河北等地,是不是会让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升级。“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我们也不能要”的呼声不绝于耳。
想当初,很多二三线城市抱着捡到篮里都是菜的心态,只要能带来产值的项目都是来者不拒。如今,萝卜白菜不是各有所爱,而是在这些环渤海城市之间开始挑肥拣瘦,像动批这样污染少的产业大家争着要,但对建材生产这样易污染的企业却远离三分。这样的发展态度一方面说明当地政府迫于对环境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上述城市对发展质量新的认识,应该说,这是认识层面的可喜变化,但这样的声音也反映出承接产业过程中,一些相对落后地区普遍纠结的心态:既需要通过承接部分转移产业刺激当地经济腾飞,又必须审慎地对待当地民众在环保上需要表达的诉求和情绪。
面对这样的纠结答案,只能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新的升级。如凌云建材迁出京城看准邯郸,是因后者为钢铁冶金的聚集地,属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前者正是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可大量利用废气和余热进行节能环保改造升级。这样的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当地产业优势和技术可以“接”得上;另一方面,像凌云这样有综合实力的央企凭借着环保等政策性条件可以“送”得出去。这一“接”一“送”,无论于环保还是经济发展皆属双赢,自然水到渠成。
但也要看到,“凌云标本”也并非贴到所有的产业转移都灵,一些被淘汰的建材企业如果不拥有一技之长,即便没有外迁的压力,也会被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高地价、高租价所击倒。因此,说一千、道一万,还得靠企业自身有技术有特点。这些企业需要从出走京城时带出技术,带出专利,带出创新,实现自己在“离乡背井”的再升级。同时结合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把优势嫁接给对方,也就是说,你嫁出一个闺女要让对方得到一个小子。这样的案例也有,如北京中关村在向曹妃甸、秦皇岛转移产业时,就搭上了好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如果承接城市能够发挥这些优势,完全可以大大缩短当地产业升级换代的时间。
当下,实现产业吐故纳新,将劣势变为优势,是我国建材业“由东向西”的生存法则,在某种程度上说,你所带出的市场、技术如果比“污染源”更能让承接城市“得大于失”的话,才能让对方接受。否则迁出若干年后,你仍有被赶出的可能,也就是说,你迁出的污染源在当地是不是可以变废为宝?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转移不是厂房车间简单的“物理挪腾”,而是抓住调结构、促转型的机会来一次凤凰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