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末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企业减负再迎来四项利好,包括正税清费、建立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和新设涉企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必须有法可依。
近段时间,人们对于微刺激和定向降准更关注一些,也就是对于稳增长更在意。国务院自4月以来的常务会议,用于微刺激的稳增长政策也确实一波接一波,但调结构的事情显然国务院也没有晾起来。
这四项举措带有强烈的简政放权色彩,也因循着“负面清单”的改革思维,与过去一年国务院的改革措施一脉相承,着眼点也是长久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痼疾所在。李克强总理在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政府对于市场和企业**大的干预,也是**容易异化的干预,就是执照的授权与否和收费的正规与否。如果税费不清,税费失控,不仅是对企业和市场的戕害,也会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因此,税费问题从来就是国家治理的“牛鼻子”。
我们的税负不轻,特别是将所有政府收入囊括的全口径税负更是如此。据媒体此前报道,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曾撰文指出,2009年进入预算内的收费罚款收入为8962.2亿元,有统计的预算外收费罚款收入大约为7900亿元,而法无统计的预算外收费罚款收入估计在5100亿元左右,共计约为 21962亿元,超过税收的1/3。
这不是一笔“小钱”,而是足以影响企业行为的有形之手。可以说,企业摸不准市场的行情,把握不了未来的预期,就在于“有形之手”的随意以及法治的薄弱,使得他们不能专心致志研究市场,而是得跑政府、跑关系。事实上,如果任“有形之手”泛滥,寻租、裙带和腐败就会接踵而来,这在历史学和统计学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现代经济里,政府与市场井水不犯河水的土壤已不存在,政府深深嵌入到经济过程中来,对于政府的经济角色,无法取消,只能规范。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大多是规范失败,自由市场经济不仅没有变成国家资本主义,而是沦为权贵资本主义和裙带资本主义。而那些被普遍认为规范得力的国家,基于一整套法律体系而建立起来的市场法治框架,确保了经济尽管会失速,但不会失控和失败。
市场不怕有形之手,怕只怕这只有形之手乱伸乱摸。不仅在市场上盲人摸象,也在企业的兜里怀里摸个遍。安检和耍流氓,有时候也就是一步之遥。中国经济有着比较强烈的政府驱动色彩,政府的强势意愿以及与意愿相匹配的资源调动能力,使得中国的“有形之手”活跃度更高。因此,看住向企业乱伸的手,对中国的意义和挑战更大,也决定着长达数十年改革的成败。作者: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