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南康家具:加快转型升级 实现绿色崛起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14-05-26 10:25:11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南康古时曾被誉为“衣冠文物之名区,财赋舟车之都会”,是一个商业文化底蕴深厚、全民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在资源禀赋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大胆开拓、艰苦创业,创造出了“无中生有”的独特经济现象,被称为“江西的温州”。南康家具产业就是其中

南康古时曾被誉为“衣冠文物之名区,财赋舟车之都会”,是一个商业文化底蕴深厚、全民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在资源禀赋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大胆开拓、艰苦创业,创造出了“无中生有”的独特经济现象,被称为“江西的温州”。南康家具产业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写照。

南康是传统的“木匠之乡”,家具产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历规模由小到大、加工由粗到精、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之后,初步形成了集加工制造、销售流通、专业配套、家具基地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家具企业超6000家,市场面积超120万平方米,年总产值超450亿元,从业人员超30万人,先后被授予“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和“全国实木家具产业**品牌创建示范区”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家具产业集群”。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泽如凯风,惠如时雨,对于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明确提出的“支持南康家具产业基地建设”要求,更为南康家具产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南康家具产业必将在改革大潮中充分激发潜力、不断增强活力、全面释放红利。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我们将通过健全规划、提升品质、完善平台、培育**、保障要素等手段,大力推动家具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力争到2016年,把家具产业打造成为产值超千亿的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发展动力**强劲、惠及群众**广泛的强区产业和富民产业。

在思路上,强化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围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聘请深圳家具研发院编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油漆配套、五金配套、实木原辅材料供应、物流配套等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和产业发展完整度。

在理念上,强化品质品位的核心作用。主要做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人员素质。采取“请进来”培训和“走出去”学习等方式,全方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充分激发内在动力。二是提升产品质量。更加注重研发设计、产权保护和创新驱动,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和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提升品牌档次。深入创建“全国实木家具**品牌创建示范区”,启动南康实木家具地方联盟标准建设,唱响“南康家具”区域品牌。

在抓手上,强化平台建设的支撑作用。着力完善“五个平台”。一是完善园区平台。加快5000亩家具产业园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入园办法,推动产业节约集约发展。二是完善市场平台。推进泓泰家具市场、木材交易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高标准的家具专业市场。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家具检测中心和研发院、烘干中心、喷涂中心,解决产品质量以及生产环保问题。四是完善物流平台。依托商贸物流综合体项目,引进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健全家具物流业标准化体系。五是完善展示平台。加快家具会展中心建设,把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办成具有南康特色的高规格、全方位、影响力大的产业盛会。

在路径上,强化**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鼓励和引导本地家具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抱团发展,壮大一批**性企业,引领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着力引进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全国品牌**企业,充分发挥“鲶鱼效应”,带动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保障上,强化生产要素的基础作用。重点破解“三个难题”:一是破解用地难题。用好用活用足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政策,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改革试点,切实缓解用地瓶颈问题。二是破解融资难题。牢牢把握中国证监会对口支援机遇,以金融商务中心项目为平台,加大上市企业培育力度,争取1—2家企业通过IPO上市、 3—5家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三是破解用材难题。加快全国**的海关服务内陆化试点—赣州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项目建设,大幅降低用材成本。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厚爱,有家具业界的关注支持,有全区人民群众的开拓奋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南康家具产业将在全面加快推进南康振兴发展的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有力、更加铿锵激越的步伐!【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家具网”;关注有礼,扫码送百万商机】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