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将达芬奇家居推至风口浪尖,也让天价进口家具造假黑幕揭开了冰山一角,但达芬奇并不是**造假者,谁才是这一背后的幕后推手呢?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北京的唐女士花了280多万元从达芬奇专卖店购买了40多件天价家具竟然散发出强烈的刺鼻气味,经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由此向全国消费者揭开了号称100%源自意大利生产的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身份造假的内幕。
“达芬奇”家具被曝光涉嫌造假,其影响迅速波及国内的进口家具行业。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市场发现,一些挂着“洋名”的家具并非纯国外进口货,而是中国制造。
其实,商家假借“洋品牌”之名混迹高档消费领域的案例早已有之,2000年假冒丹麦音响的香武仕被曝光,2006年假冒德国产的欧典地板品牌被揭露……乃至今天的达芬奇家具,高端商品的造假逻辑几乎完全一致,就是通过“虚拟国外名牌”来欺骗消费者。必须承认,一再发生的类似案例表明,公众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现象
文字游戏背后是商家的暴利
据媒体披露,达芬奇所代理的卡布丽缇等意大利品牌家具,是在东莞生产出厂后,经深圳口岸出境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上海,这一出一进,旨在换取一套完备的“原装进口手续”。由于从海关到工商执法机构对此没有严谨的监管,使得企业有机可乘,国产家具“转一圈”后,摇身变为国际品牌。
对此,一位外贸业资深人士称,这一做法被业内称之为“游水”,家具从国内“游”到国外,再“游”回境内,身价必然大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具商表示,所谓“进口家具”和真正意义上的原装进口其实并不能画等号,但是,故意混淆这一差别在国内家具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有关人士认为,保税区“一日游”本身并不违法,问题在于,达芬奇在“进口”时,有没有在“原产地”上撒谎——有没有向海关提供虚假的“原产地证明”,进而以此来欺骗消费者。
达芬奇家具造假并非一日之功,早在6年前,《北京商报》就曾以《洋家具“限量”牵出“纯进口”黑幕》为题,揭露达芬奇家具“出口转内销”的造假行为,只不过人们的关注度不够罢了。
除了达芬奇“游水”镀金外,一些“进口家具”专卖店里,纷纷打出“实木”等字样打动消费者。记者在西安家具市场采访发现,一些“进口家具”销售商喊出的实木家具、纯木家具、纯实木家具、板木家具,很多是以大芯板等为主要原料的贴皮家具。
2009年5月1日国家就出台了《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还对实木家具进行了细分,根据实木用材比例和工艺将实木分为全实木家具、实木家具和实木贴面家具。在标准里根本就没有“100%实木”、“纯实木”、“原木”等概念。
“打着实木的幌子卖贴皮家具,可以赢得数倍利润。”一位业内人士称,“贴皮家具利润惊人,高达100%-130%,而真正的全实木家具利润仅有15%-30%。”
达芬奇家具造假并非一日之功,早在6年前,《北京商报》就曾以《洋家具“限量”牵出“纯进口”黑幕》为题,揭露达芬奇家具“出口转内销”的造假行为,只不过人们的关注度不够罢了。
除了达芬奇“游水”镀金外,一些“进口家具”专卖店里,纷纷打出“实木”等字样打动消费者。记者在西安家具市场采访发现,一些“进口家具”销售商喊出的实木家具、纯木家具、纯实木家具、板木家具,很多是以大芯板等为主要原料的贴皮家具。
2009年5月1日国家就出台了《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还对实木家具进行了细分,根据实木用材比例和工艺将实木分为全实木家具、实木家具和实木贴面家具。在标准里根本就没有“100%实木”、“纯实木”、“原木”等概念。
“打着实木的幌子卖贴皮家具,可以赢得数倍利润。”一位业内人士称,“贴皮家具利润惊人,高达100%-130%,而真正的全实木家具利润仅有15%-30%。”
观点
市场监管不能总放“马后炮”
达芬奇事件暴露出洋品牌家具在入境、生产、销售几个环节都面临监管缺失。据了解,达芬奇家具1998年进入中国,13年间一直没有“遭遇”执法部门的质量抽检。
在媒体曝光之后,包括上海工商部门在内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闻风而动,对所属辖区的达芬奇家具质量展开了检查,而这从亡羊补牢角度讲,当然应当受到肯定。不过,如果以市场问题产品生产流通链条看,监管部门在市场监管工作中屡屡出现的“被动”模式,总让人觉得实在有点像“马后炮”。
“与新闻媒体相比,市场监管部门及其人员具有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无疑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在市场发现问题产品的能力远要比新闻媒体大得多。可现在人们所面对的却是,举不胜举的事实证明,在不少市场产品质量问题上,新闻媒体往往能够先于市场监管部门发现市场问题产品。”媒体评论员周义兴坦言,就像这次媒体曝光达芬奇家具质量问题一样,监管部门却总在媒体曝光之后才会有所警觉。就此而言,当类似明显滞后的市场监管在市场屡屡出现时,公众显然有权要求、监管部门也有义务就其中所有的问题向社会作出公开的说明。
署名“霭樵”的网民说,“光口头讲商家的诚信没有用。要用雷霆万钧之力的制度弄得不法商家人仰马翻的时候到了,不要总是隔靴搔痒。”
尽管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认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相关行政部门失责,他们也可能被蒙在鼓里”,但业内人士认为,执法部门只是在媒体报道之后才行动,平时不做监管,对于用树脂、大芯板等冒充实木的行为没有及时抽检,就是一种失职。
分析
民族品牌家具缺乏足够信心
市场有需要,制造商自然有办法,这引发了网民对于一些崇洋媚外的消费理念的批判,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制造”自身的不足。这一事件的背后,是国有品牌整体实力的不足,难以赢得消费者的口碑,也正是这种消费心理给了假“洋货”很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假冒“洋品牌”事件,折射出成长中的民族品牌的普遍心态,他们仍然缺乏足够的信心。在**近的一份调研中,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对打造世界级的品牌,仍然有些畏手畏脚。“今天,我们应该转换思维,从个人出发,给予民族品牌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帮助民族品牌的发展。更有个性和灵魂的民族品牌,才能在荆棘中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地享誉世界。”在西安一所高校任教的高级经济师薛同军认为,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味求快。选择铸造百年品牌还是投机钻营,考验的是企业是否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念、能不能耐得住成长的艰辛和寂寞。【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家具网”;关注有礼,扫码送百万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