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14智慧城市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开放、发展、服务——聚焦智慧城市建设新阶段”为主题,与会者结合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推进重点和发展现状,交流分享国内外智慧城市在设计创新理念、框架、运营模式和智慧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探索中国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之路。
投资规模已达千万亿元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迈入新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已达千亿元以上,未来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激增到万亿元以上。
据悉,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以及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促使国内众多大中城市纷纷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实施宽带战略为基础,以落实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的国策为基准,积极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试点示范工程,有效推动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快速迈上集约化、智慧化、低碳可持续化,以及创新化的新台阶,智慧城市在国内建设如火如荼。
投资规模达千万亿智慧城市呼唤创新
据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统计,目前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241个)、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住建部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
“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不断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追求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社会和谐。”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钟义信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运用复杂的系统工程方法,立足现实、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要扎扎实实、群策群力、协同合作,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关系平等化、上层建筑服务化。只有这‘三化’实现了,智慧城市建设这条路才不会走偏。”
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台宪青指出,智慧城市是城镇化的新阶段,从目前来看,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仍处于网络化、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无疑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城市不是城市越来越大,而是产业、就业、环境、文化、社会保障的融合,是制度的融合,这才是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的核心是人。
顶层设计与产业对接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绘制了路线图。
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走过务虚、畅想、造势、试点阶段,开始步入规划实施阶段,2014年也因此被专家们称为“智慧城市落地元年”。信息的开放互联、技术的融合发展、管理的服务变革正在成为推动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动力。
长期从事数字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方面研究和推进工作的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近年来将工作重点转向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主持编制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组织推进顶层设计、产业对接等落实工作。
童腾飞指出,智慧城市内涵太宽泛,我们分政府主导领域和市场主导领域来推进。在政府主导领域,我们把顶层设计做好;在市场主导领域,我们定基层、定环境,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建设,尤其是在业务创新服务上。
“顶层设计也应按照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分类,按照不同的接待方式,发挥专家机制,开展专业咨询。在应用和产业对接方面,我们把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有机整合后,面向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他说。
智慧城市呼唤创新
不过,童腾飞也指出,智慧北京的建设目前仍存在三大不足:区域间、行业间、市政部门间依然存在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对跨部门的重大应用和推进难度估计不足;组织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力量不够,公众和企业未能积极主动参与。
对此,他提出了8条应对措施:将智能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将人的智慧融入智能系统,将政府与市场服务深度融合,让市民更全面地参与智慧北京建设,让市场更深入地参与智慧北京,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政府定位(从前台转到后台),用创业孵化等新方式带动产业发展。
“要始终坚持创新,包括技术、业务、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不竭动力,唯有创新才能催生新兴产业,衍生新型业态,才能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童腾飞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IanMcLoughlin则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智慧城市在通过各种传感技术手段搜集城市及其居民相关数据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矛盾和信任危机。在展望未来真正的智慧城市之前,要**处理好这个问题。”他说。 邢爱婷
【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衣柜网”;关注有礼,扫码送百万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