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消费者诉求出发一起找找智能家居亲民化的瓶颈。
1.抓不到民众消费需求热点
显然传统灯光、窗帘、暖通空调等智能家居控制类产品不足以构成消费热点,因为实现成本较高、用量较少,所以市场定价通常是传统非智能控制产品的几倍甚至上百倍。行业从业者也想了很多方法寻求普及化市场切入点,比如远程视频监控、红外转发控制、智能插座、老人看护、家庭空气质量检测等各种产品,但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消费需求热点,近期穿戴设备比较热门,智能手表、眼镜、手环、戒指、鞋等层出不穷,但也褒贬不一;还有就是智能电视、机顶盒等也在发力… 以上各方,从越战越勇的传统智能家居厂商至闻腥而来的周边诸侯,各占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也都走在探求热点需求的道路上。
2.产品价格太高太贵,不贵也贵
业内人士非常清楚,行业的高端品牌有那么一些,主要是来自于欧美的产品,从产品品质来说的确不错,功能也走在科技前沿。不过那价格不是大众消费的,随便一套系统都是几万以上甚至上百万,可以说基本都是奢侈品的定位;而很多国产的产品虽然宣称比国外产品的价格要低很大一个档次,但是你稍微看一下价格:很多的确是比国外产品便宜,不过也没便宜到让你心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智能灯光面板动辄都是几百元,而我们老百姓日常用的一个开关面板才十几块钱,10倍以上的差价换不来10倍的用户体验,何谈普及?
3.购买渠道狭窄,配套服务欠缺
目前**常见的购买渠道是家装设计师,被设计师当做普通建材一样向有装修需求的客户推荐,这些大多数针对中高端业主的被动需求。而主动需要智能家居的人虽然也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商家信息,但缺少系统性的渠道。而配套的服务就更为欠缺了,我想把这归咎于行业服务规范的缺失,另起一条来说明:
4.行业服务规范缺失
服务规范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服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机制,大多数集成服务商在做客户报价单时,“系统集成费”是不敢多报的,通常列为产品总价的10%~20%,而且是等着用户杀价时免掉的,弄到**后,都像买产品送服务。
(2)将服务成本计算进产品定价,导致产品定价虚高。目前,绝大多数智能家居产品是需要配套技术服务的,从方案制作、实施到维护等都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咨询或上门服务,如果服务成本能够清楚另算的话,那么总有一部分消费者会考虑自己动手DIY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统了。
所以,说来说去也是离不开产品功能、市场定价和配套服务,尤其重要的是需要关心现实条件下的用户需求,我们才能创造出满足需求的产品,产生商业价值。如何探求用户需求呢?市场调研吗?或许就像福特的名言 - 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智能家居行业似乎也在等待着某种颠覆性的创新哦,下篇我们继续讨论。(文/周成虎)